操场旁搭起了一个简易的理发棚,提供免费理发服务。消息一传开,同学们纷纷赶来排队。我也凑了个热闹,加入了长长的队伍。
轮到我时,为我理发的是一位年轻的志愿者小哥。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他先是仔细地询问了我想要的发型,然后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修剪起来。虽然他不是专业的理发师,但手法却十分娴熟,不一会儿,我的头发就变得整齐又清爽。
在理发的过程中,我和小哥聊了起来。原来,他是一名大四的学长,平时就喜欢研究理发,经常给身边的同学免费剪头发。这次听说学校有公益理发活动,他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参加了。“能帮到大家,我觉得特别开心。而且,通过给不同的人理发,我也能锻炼自己的手艺。”小哥笑着说。
那次公益理发,不仅让我享受到了免费的服务,更让我感受到了校园里的温暖与关爱。在这个充满竞争与压力的校园里,这样的公益活动就像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同学的心田。
市井烟火中的平价理发角落
菜市场边的简易理发摊
在城市的菜市场边,常常能看到一些简易的理发摊。这些摊位没有华丽的装修,也没有舒适的座椅,只有一把椅子、一个脸盆、一把剪刀和一把剃刀,却吸引了不少顾客。
张大爷是菜市场边理发摊的常客,他已经在这里理了十几年的发了。张大爷是个退休工人,每个月的退休金并不多,生活过得十分节俭。他觉得去那些高档的理发店太浪费钱,而这个理发摊不仅价格便宜,师傅的手艺也不错。
每次去理发,张大爷都会和理发师傅聊上几句。师傅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他的理发技术是跟父亲学的,年轻时就在菜市场边摆摊,这一摆就是几十年。
“师傅,给我理个短点的,凉快。”张大爷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坐在椅子上。师傅笑着应了一声,便开始动手。只见他手法娴熟,剪刀在张大爷的头上飞舞,不一会儿,头发就剪好了。张大爷摸了摸自己的头,满意地说:“师傅,还是你这手艺好,又快又好,关键还便宜,才8块钱。”说着,张大爷从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10元钱,师傅找给他2元,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张大爷便哼着小曲儿离开了。
这些菜市场边的理发摊,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它们以低廉的价格,服务着周边的居民,成为了城市角落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乡镇集市上的理发记忆
在乡镇的集市上,理发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每到赶集的日子,集市上就会热闹非凡,各种摊位琳琅满目,其中就有不少理发的摊位。
小时候,我跟着爷爷去赶集,每次都会在集市上理发。集市上的理发摊和城里的不太一样,它们大多是露天的,用一块塑料布或者帆布搭个棚子,就算是理发店了。
有一次,爷爷带我去理发。给我理发的是一位穿着朴素的大妈,她的摊位前已经有好几个人在排队了。我们等了一会儿,终于轮到我了。大妈让我坐在一把破旧的椅子上,然后拿起一把剪刀,开始给我剪头发。她一边剪,一边和旁边的人聊天,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也不慢。
在理发的过程中,我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集市上的人们来来往往,讨价还价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远处,有个卖糖葫芦的大爷,那红彤彤的糖葫芦看起来格外诱人。我看着糖葫芦,心里直痒痒,大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小朋友,等剪完头发,让爷爷给你买一串。”我听了,连忙点头,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不一会儿,头发剪好了,大妈还细心地用梳子给我整理了一下。爷爷付了5元钱,带着我去买了糖葫芦。我吃着糖葫芦,走在集市上,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那些乡镇集市上的理发经历,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了,但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们不仅是一次简单的理发,更是我童年生活中一段珍贵的回忆,充满了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
特殊情境下的“零成本”理发故事
疫情期间的互助理发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理发店纷纷关门歇业,理发成了一件难事。在这个特殊时期,邻里之间的互助理发成为了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住在我家对门的李阿姨是一名护士,平时工作很忙,但她有一手不错的理发手艺。疫情期间,看到大家都为理发发愁,她主动在业主群里发消息,表示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