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 第39章完结

第39章完结

周作人果然很快做出反应。+1_8+0~t·x-t~..c_o\m,

一月三十日,见到这期《晨报副刊》的当天,周作人立即致信徐志摩,仍巧言狡辩,没有一点悔过的意思。信中说:他在《语丝》六十四期发表陈西滢先生的来信,声明那两个说女学生可以叫局的人里没有陈在内。但是陈先生不相信,说他捏造事实,为说真话起见,也愿意遵教订正如下:

一,那两个人并不“扬言于众”,也未必说“都”,大约只是对了他们朋友说女学生可以叫局,随后就传了出来,虽然照字义说来他对了三个朋友说那也就可以说“众”。

二,A先生说这话是在一九二三年,与女师大风潮无关,他所指的或者是山东某地的情形,听说当时京报上还曾有记述。

三,X君是谁,这问题,我仍旧还是信用C君后来告诉我的话,说忘记了,但不是陈源先生。我还想追加一句,替别的朋友表明:这也不是现代评论社的别的各位。

至于陈先生说我传布这个流言,侮辱中国女性,大有非谢罪不可之势,我觉得别无回答之必要,因为陈先生没有质问的权力。?s+h_u.x.i?a\n!g_t.x′t¢.-c?o_m~杨荫榆章士钊那样乱说的时候,陈先生在哪里?

此信在二月三日《晨报副刊》上刊出,名为《关于闲话事件的订正》。徐志摩把它放在最后一页一个偏僻的角落。毕竟这是徐志摩办的报刊,他有权做这样的处置。

凌叔华暗中求情(2)

一月三十一日,周作人又一连致徐志摩两信,继续实施他的色厉内荏的反击计划。周作人可以暗中向张凤举承认错误,绝不会公开向陈西滢之流承认一点错误。这是他的尊严,也是他的底线。他也不愁没有他的理由。一个老留日学生,怎能败于一个新来的英国留学生的手下?这是上午的事。

虽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想像,一直在陈西滢身边,与徐志摩来往也很频繁的凌叔华,一定在关注着事件的发展。这些信息,随时可以知道。

她不会不知道周作人的这股子气,是冲着谁来的。·x_x*n′y!d+..c^o\m¢

她未必不想插手,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面是自己的业师,一面是自己的情人,这苦衷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一个年轻女子的幽怨,分外让人爱怜。

正好这时发生了一种传闻,是关于凌与陈的婚约问题的。有人在文章中约略提及。既然已牵涉到自己,凌叔华就可以说话了,便给周作人去信,请求不要把她拉在里面。说的是一件具体的事,也可以说是为的整个事件。根子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出面认错,才能平息这位心胸狭窄的业师的怒火。

下午凌叔华的信到了。《周作人日记》载:“下午品青、小峰来,五时玄同来,十一时去。得凌女士函。”

事情马上就起了变化。周作人不反击了。当即给徐志摩去了本日的第三封信。想来这些信,都是派仆人送过去的。不然不会一日之间三发其信。徐志摩在回信中说:

对不起,今天忙了一整天,直到此刻接到你第三函才有功夫答复……关于这场笔战的事情,我今天与平伯、绍原、今甫诸君谈了,我们都认为有从此息争的必要。拟由两面的朋友出来劝和,过去的当是过去的,从此大家合力来对付我们的真正的敌人,省得闹这无谓的口舌,倒叫俗人笑话。我已经十三分的懊怅。前晚不该付印那一大束通信,但如今我非常的欣喜,因为老兄竟能持此温和的态度……你那个《订正》我以为也没必要了。现在就问你的意见,如其可以不发表,我就替你扯了如何?(虞坤林编《志摩的信》第243页)

徐志摩还是太不更世事,周作人的信岂是可以随便扯了的。明明一连去了两信,其中一信还是《订正》(此《订正》二月三日刊出),怎么突然又去信讲和呢。此中情由,徐志摩是绝不会清楚的,只有周作人和凌叔华两人知晓。

周作人回了凌叔华的信没有?

回了。《周作人日记》:“二月一日,上午寄凌女士函。”

信上怎样说的?

直到晚年(一九六三年),才在《几封信的回忆》一文中说了信的内容:

我只好复信说,我写文章一向很注意,决不涉及这些,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