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梅兰芳和孟小冬 > 第34章完结

第34章完结

通过横向比较访日、访美和访苏的不同,便可理解梅兰芳对访苏剧目的选择:日本文化背景与中国相近,因而剧目以《天女散花》、《黛玉葬花》、《千金一笑》、《御碑亭》、《嫦娥奔月》、《游园惊梦》等这些极富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的戏为主,目的是为了让日本观众看得懂;中国与美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存在着东西方文化的极大差异,美国人想看的是完全中国化的,因而剧目以传统京剧如《汾河湾》、《打渔杀家》、《刺虎》、《贵妃醉酒》、《虹霓关》为主;苏联虽然与中国相距不远,但文化背影毕竟有很大差距,从这方面来说与美国相仿,因此主要剧目不变。¢二′叭/墈_书`网~ `已.发`布?罪¨歆-璋/结′但是另一方面,苏联又有深厚的戏剧传统,对戏剧的理论认识显然要高于美国,因此,梅兰芳特地加了一出《宇宙锋》。这出戏不仅是梅兰芳的代表作,也是“梅派”戏中刻画人物最多面最深刻,因而文化层次也最高的一出戏。

定好演员及剧目,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排练,负责排练工作的自然是张彭春。访苏成员之一的姚玉芙曾回忆说:“梅剧团赴美演出时,每个节目都经张彭春排练过,于是剧团有一句口头语‘张先生上课啦!’”

一切准备就绪,梅兰芳正待上路,又发生了一段小插曲。+衫_叶¨屋* _埂¨欣¢醉?全+如果乘火车去苏联,必须经过伪“满洲帝国”。梅兰芳明确向苏方表示:绝不会踏过日本侵略者侵占下的中国土地去苏联,否则宁愿取消此行。苏方见他态度坚决,不得已改派专轮将梅兰芳先接到海参崴,然后再在那里乘火车直达莫斯科。

1935年2月21日,梅兰芳在上海登上了苏方特派过来的“北方号”轮船。行前,苏联驻华大使鲍维洛夫在使馆为他们饯行,祝愿他们演出成功。同船赴苏的除了梅兰芳等剧团成员外,还有返苏回任的驻苏大使颜惠庆博士及其随员、中国电影代表团的明星影片公司经理周剑云夫妇和电影明星胡蝶、《大公报》驻苏记者、戈公振的侄子戈宝权。

经过近一个星期的航行,“北方号”于27日抵达太平洋海岸的重要商港海参崴。苏联国家乐剧协会特派专员罗加支基、海参崴地方当局代表、中国领事馆代表早已等侯在码头。¢精,武′暁`税·枉, *吾?错?内*容,简单的欢迎仪式后,梅兰芳驱车前往海参崴最豪华的契留斯金旅馆。他们在海参崴停留了三、四天,苏联远东州州长、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权世恩分别设宴招待。

紧接着,梅剧团和胡蝶等人换乘西伯利亚快车驶向莫斯科。

这个国家自十月革命后,已经历了近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这对刚刚从战乱不断的国家走出来的人来说,都不免心存欣羡。去之前,梅兰芳对苏联的历史进行过全方位的了解,对“十月革命”,对十月革命的领导人列宁充满敬意。因此,他到莫斯科次日便去红场敬谒列宁墓,所献花圈缎带上款写着“敬献列宁先生”,下款“梅兰芳鞠躬”。他是第一个向列宁之墓敬献花圈的中国戏剧工作者。当天下午,他还在高尔基大街上的一家美术品商店购买了一尊列宁半身塑像。

这尊塑像作为当年的访苏纪念,梅兰芳一直放在家中的显赫位置,虽然几经战争或搬迁,但他始终精心保存,一直到解放后,他又将它从上海带到北京家中,放在书房里。在他1959年入党后曾对记者提起这尊塑像,说:“25年来,这尊塑像始终没有离开我身边,成为我精神上的鼓舞和支柱。在被日本军阀侵略的残酷处境中,流离颠沛的道路中,我看到他就增加了勇气,意志坚强地同恶势力作斗争。”这塑像却在梅兰芳死后的文革中被“造反派”砸毁。

由于此前苏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梅兰芳”三个大字以及画着中国宝塔的宣传画,在莫斯科街头到处可见,他被新闻界称为“伟大的中国艺术的伟大代表”。苏联对外文化协会编印了介绍梅兰芳与中国戏剧的小册子,即《梅兰芳与中国戏剧》、《梅兰芳在苏联所表演之六种戏及六种舞之说明》等,广为散发,以至莫斯科人手一份。

在这些宣传中,无一提到梅兰芳的性别,所有宣传画中都是他的剧照,因而普通百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