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4章完结

第4章完结

宋、明、清代学者一般认为,梅氏所献多出的25篇,是梅氏伪造(也有人说是 王肃伪造),58篇传注亦是梅氏所撰。′微^趣,晓?税′ \已-发?布`蕞!欣-漳\結-不过清人还承认,伪《书》文字多系缀拾古 书所引佚《书》的零篇断简而成,还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只要知其来源,校以原文, 仍可引据。清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惠栋《古文尚书考》和孙星衍《尚书今 古文注疏》发覆伪《古文尚书》根抵甚详,是清代辩伪的代表作。不过,孔颖达 《尚书正义·尧典篇》引十八家《晋书》,列举了古文《尚书》自西晋郑冲、苏愉、 梁柳、臧曹,到梅赜(即梅颐)的传授世次,还指出皇甫谧从“姑子外弟梁柳边 (处)得古文《尚书》,故作《帝王世纪》往往载孔传五十八篇之书。”前儒错误 地否定了古文《尚书》这一传授记载,已经陈梦家、蒋善国、李学勤等先生考定证 实。根据《帝王世纪》辑本,皇甫谧当时已引及《五子(之)歌》、《伊训》、 《汤诰》、《仲扈之诰》、《君牙》、《伯囗》(即《囗命》)。还征引孔安国传 两处。此外,仲长统还引述过《周官》,应劭引《泰誓》,徐干引《蔡仲之命》, 郑玄引《伊训》、《周官》,郭噗亦引孔传等等。前贤已多有指出。可见58篇古文 《尚书》,在梅颐之前(甚至早在东汉中后期)即已流行,广为学人征引,师传有 自。还有学者研究指出,清儒指责是伪书的古文《尚书》孔传,与王肃《书》学不 合,古文《尚书》及孔传也不可能是王肃所撰。′我~地,书\城* /追?醉^歆,漳+結¨因此,尽管古文《尚书》问题已历 经宋明清以及近代学人研究,定为伪书,但是面对这样多难已解释的现象,仍有学 者主张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甚至是一个需要 重新思考的问题。

礼 礼是政治伦理、行为规范的总称。从历史的角度看,礼起于俗。二者的区别 在于:俗本于自然,礼出于制作;俗是礼建立的基础,礼是经典化了的俗。儒家对 礼的起源补充了许多哲学的论证,一则以为“礼本于太一”(《礼记·礼运》)。 在阴阳未剖,天地未形之时,礼的根据即已具备。天地既分,礼就形成了,如自然 界的天尊地卑,动物界的长幼之序,即是礼的最初形式。一则曰:礼本于性情。此 说以荀子为代表,认为人生性恶,性恶必有争,有争必生乱,故圣人制礼,节之以 度,文之以礼,以绝乱源。儒家还说,早期的礼十分繁杂,有“经礼三百,曲礼三 千”,这当是包括礼与俗而言。今流传下来的所谓“礼”有三种,即《仪礼》、 《周礼》、《礼记》。《仪礼》又称“士礼”,是关于士人婚丧嫁娶、祭祀社交的 礼仪规定。《礼记》则是关于《仪礼》意义的文字说明。《周礼》原名“周官”, 是先秦所传周人设官分职的记录,西汉末年刘歆表彰之,视为周公治国平天下的大 经大法,题称“《周礼》”。+h.o/n\g+t-e~o¨w^d?.~c~o^m¢礼经三书,各有专主,《仪礼》主仪节,《周礼》主 制度,《礼记》主义理,相需而行,是有关先秦时期政治、伦理、社会制度礼仪的 具体规定和理论阐述。

易 又称《易经》、《周易》。关于易的内容,前人每曰:“易本卜篮之书”, 庄子则曰:“易以道阴阳”。前说得易之“用”,后说得易之“体”。在易学的早 期历史上,《易经》正是以阴阳为内容来占筮吉凶的书籍。《易大传》说:“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正好揭 示了《易经》作者的宇宙生成观和《易经》创作的哲这基础。两仪即阴阳,天地为 其代表;四象即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时为其代表。在作《易》者看来,天地万 物、宇宙洪荒,无不根基于“太极”,肇始于阴阳。自太极而剖分为阴阳,由阴阳 形成天地;又自阴阳而演化为四象,流为四时。自天地运行、阴阳合气、四时化生, 然后万事万物得以化成。为了表现这一宇宙生成图式,《易》作者用“一”代表阳, 用“一一”代表阴;两画相重以为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