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7章完结

第17章完结

四、周游列国 四处碰壁

也许是为人操办婚丧礼仪的儒者生涯,造就了孔子帮闲的人格情态。/零`点¢看′书′ !庚.辛\罪+筷*他的君臣

观仅仅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君和巨之间是驱使和被驱

使的关系,君与臣之间的义务是“礼”和“忠”。一主一奴,身份清楚,地位分明。

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在保留现有一切奴隶制等级(特别是君臣名份)的前提下,世袭

君主(或世卿)与德才兼备的士人真诚合作,君主将家当交给有才能又忠诚的巨子

代管。如果君明,他可以毫不困难地作个贤臣;如果君昏,他也就毫不犹豫地作个

高隐。于是乎,他在高唱“博施济众”、“治国平天下”等积极入世的进行曲时,

不时地低吟“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等消极处世的小调。现在,鲁定公、季桓子,

既然对自己的家业如此不负责任,对他孔子如此不礼貌,那他还有什么义务尽忠呢!

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选择:辞职!出走!

公元前497年,阳春三月,春光明媚。.8*6-k.a,n~s-h*u*.′c\o.m¨这本是个充满希望的季节,孔子却不得不

离开生他养他的父母之邦。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人格,也为了寻求新的从政机会,

于是沂水清波濯吾缨,浩歌一曲伊人行。在众弟子的簇拥下,疲马凋车,孔子开始

了为期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对鲁国,他一往情深,对它也充满希望,他曾说:

“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道”指“天下有道”的西

周时代。他认为鲁国比齐国好,只要稍事变革,就可以上拟于太平盛世的西周。在

数年为政生涯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热忱,希望在鲁国重致太平,复兴周公之业。

即使不能为政,在鲁国隐居也是一件乐事。那沂水的清波,舞零台的清风,还有二

三同道,都深深地令他流连忘返。\s\h~e′n*n\v~f\u+.\c.o?m+从前不用于齐,他捞起正在锅里煮着的米,头也

不回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接淅而行”);现在,同样是不用于鲁,当他离开时,

却行道迟迟,一步三回头。在鲁国的边境上还住了三天,以示对父母之邦的眷念。

孔子一行出境的第一站是卫国。卫国是周公弟弟卫康叔的封国,孔子说:“鲁

卫之政,兄弟也。”也具有“一变至道”的优点。历史上,卫国位于鲁国之西,当

时都于帝丘(河南濮阳)。历史上卫国曾是拥有“带甲之士八万”的强国,但进入

春秋,也是每况愈下。卫灵公在位时,由于用人得当,政局稳定,民物殷阜,倒还

有点太平景象。孔子一踏入卫国领土,便被那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吸引往了,就此阐

发了一番“庶、富、教”的政治理论。《论语》说:

子适卫,冉有仆(驾车)。子曰:“庶(人口稠密)矣哉!”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子路》)

来到帝丘,卫灵公给孔子很高的礼遇,让他享受上卿之禄。但是卫灵公并不是

大有作为之君,他优待孔子不过出于“爱贤”美名,并不真是对孔子的学说感兴趣。

孔子重礼轻刑,他却问战阵之事;孔子轻视女人,他那妖冶淫荡的南后却招见孔子;

特别让孔子难受的是灵公与南后和太监坐首车,让孔子乘次车,招摇过市。孔子对

他也只有失望,于是再申“吾未见好德如好色”之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