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49章完结

第49章完结

阶段。*幻^想!姬\ .埂?芯·罪^全?

在荀子看来,“天官意物”与“心有征知”是人们形成认识不可缺少的两个阶

段。“意物”必须“征知”,否则得来的认识是不可靠的;“征知”又必须以“意

物”为基础,不然“征知”就失去了依据。但是,心和目、耳、口、鼻、形这五官

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心是“天君”,而目、耳、口、鼻、形五官只是“天

官”。在认识中“天君”的地位和作用比“天官”更为重要。两者是君与臣、治与

被治的关系。

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

“解蔽”方法。荀子所谓“虚”,指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壹”,

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齐!盛·小.税_网, .芜!错/内!容?荀子认为“心”要知“道”,就必须做到虚心、

专心、静心。他说: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藏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藏

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

所谓“藏”,指已获得的认识。荀子认为,不能因为已有的认识而妨碍接受新

的认识,所以“虚”是针对“藏”而言的。他又说: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

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同上)

“心”有分辨差异,同时“兼知”多种事物的能力,可以同时得到多种不同的

认识,这就是“两”。但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一种事物、精通一门学问,就必须

专心一意、集中思想,不能因对那一种事物的认识而妨碍对这一种事物的认识,这

就是“一”。?s+h_u.x.i?a\n!g_t.x′t¢.-c?o_m~“一”和“两”的这种辩证统一就是“壹”。荀子强调:

心枝则无知,侧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身尽其故则美。美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同上)

“择一而壹”也就是专一、专心。荀子还说: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

剧乱知谓之静。(同上)

心是动的,不动就不能思维,但要正常思维就必须排除各种干扰,让思想静下

来。所谓“静”就是不让各种胡思乱想和烦恼来扰乱思维。

荀子认为,正确处理好“藏”与“虚”、“两”与“壹”、“动”与“静”三

对矛盾的关系,做到“虚查而静”,就能达到“大清明”的境界,做到“坐于室而

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

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理矣”(同上)。从认识形式到认识方法,荀子的辩证思

维水平,确实是他那个时代无人能及的。

六、制名以指实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最有成就的逻辑学家之一。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