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68章完结

第68章完结

这个不雅的称号。\s\h~e′n*n\v~f\u+.\c.o?m+新朝时期,扬雄有时也作一些应景的文字,如新朝初立,他曾作

过《剧秦美新》颂,这也是一篇颇遭物议的文章;又作过《琴清音》等音乐著作四

篇,王莽当作《乐经》立于学官[注]。元帝后、成帝母、王莽姑母王政君死,王莽

诏扬雄作诔[注]以悼之。等等。但他的主要精力仍是学术研究。

这时扬雄的学术著作主要有《续史记》和《方言》。《论衡·须颂》:“司马

子长记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史通·史官建置》亦载:“司

马迁既没,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

史务。”又见《古今正史篇》。雄著《法言》时,即对司马迁《史记》是非颇谬于

圣人、六经表示不满,他续史记的工作当在作《法言》之后。王充又说扬雄《续史

记》“录宣帝以至哀平”,其著作时间自然不能早于衷平。·墈`书\屋. !无.错`内?容,当在王莽之时。

《方言》全称是《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盖系因循周秦派遣囗轩使者

调察各地风俗语言的掌故,如前所说,扬雄《方言》书稿,最初得力于蜀人严君平

和林闾翁孺。扬雄至京师后,又坚持数十年亲自访求各地方言俗语,随时加以整理。

其《答刘歆书》说:“故天下上计孝廉及内郡卫卒会者,雄常把三寸弱翰,资油素

四尺,以问其异语,归即以铅摘次之于椠,27岁于今矣。”三寸弱翰即毛笔,四尺

油素即油漆过的白绢记录本。扬雄常带着记录工具采访上计使者,记录各地方言,

回家后再摘录下来。如此持续了27年,增增补补,一直没有定稿,也没有向外界公

布。至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刘歆编《七略》,向他牵取《方言》稿本,扬雄

才在《答书》中才将搜集撰著此书的甘甘苦苦,曲曲折折,原原本本地披露出来[注]。

《方言》是一部记录当时全国范围内各地语言资料的工具书,是当时活生生的语言

资料。.如!雯′惘` !耕!鑫-醉·全!对促进语言语音的统一,消除当时社会交往中的语言障碍,为巩固祖国统一

奠定语言基础,都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宋洪迈《容斋三笔》因《汉书·艺文志》没

有著录,怀疑扬对本书的著作权。后来也有不少人争相附和。细审各项记录,这种

怀疑是没有必要的。一则扬雄《答刘歆书》明确记录了本书的撰著经过,而且明确

告诉我们在刘歆编录时尚未定搞,扬雄拒绝借阅,刘氏《七略》不曾著录。后来根

据《七略》删削的《汉书·艺文志》不载此书,是十分可能的。况且东汉博学淹通

的著名学者应劭已在《风俗通义序》曰:“周秦常以八月遣囗轩之使,求异代方言,

还奏籍之,藏于秘室……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

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与扬雄《答书》

所载相合。东晋常璩《华阳国志》亦说扬雄认为“典莫正于《尔雅》,故作《方言》。”

(卷十上)可见《方言》为扬雄之书,汉晋之间并无异说。何况《汉志》未录的西

汉著作不在少数,我们正可借汉晋时期的其他材料加以补充,不能因不见于汉志就

断为赝作。

此外旧史还载扬雄著《蜀王本记》,是关于古代蜀国的地方史。有人因《华阳

国志·序志》称:司马相如、严君平、扬子云、阳城子玄与谯周等人“各集传记以

作《本记》”,认为《蜀王本记》乃严君平、阳城子玄、谯周等人所作,司马、扬

雄只因文名极盛而被人假托,二人并未作《蜀王本记》。不过,也许各家都曾作

《蜀王本纪》,正如《方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