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27年),卒于汉平帝永元中(学者拟定在永元九年,即公元97年)。?武+4!看!书′ !埂/欣.蕞`全,
王充一生业儒,仕路不亨,只作过几任郡县僚属,且多坎坷沮阻,从事迹上看,
既无悲歌慷慨之行,也无惊天动地之业。因此无论是他自己写的长篇自纪,还是范
晔为他作的正史传记,他的事迹都甚寥寥,实在无法引人入胜。
王充自谓出自“孤门细族”,但种种迹象表明,王家祖上还是比较风光的。
《论衡·自纪篇》(下引此书,只注篇名)曰: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本魏郡元城,一姓孙一,几世尝从军有
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
(原谅)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仇家所擒,祖父汛举
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商贾为事。
元城,旧县,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充说其先“一姓孙一”,字颇费解,论者
疑有脱误,甚是。*s^h-a.n,s.h!a+n?y¢q¨.~c!o¨m.根据上下文意,后“一”字下当脱“姓王”二字。王氏意谓其先
祖“一姓孙,一姓王”。同祖两姓,必是一姓之分化。颇疑王充祖先乃王孙氏之族,
为先秦某工族之后,后来才分为二姓:一姓王,一姓孙。由此看来,王充的血统曾
是很高贵的。
在汉代,王充祖先因功受封会稽阳亭。亭侯是汉代军功爵之一。汉制,从军立
功者,依军功大小可食邑于县、乡、亭。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乡以上则是县。亭
的大小,约相当于后世的堡或村。级别不高,但可坐食其税,是个中小地主。可惜
好景不长,有一年,王充家在一次突发事变中,失掉了爵命和地位。无爵可继,有
家难归,王充的祖先们只好就近安置下来,男耕女织,以农桑为业,成了会稽郡人
氏。
失掉了封爵的王充列祖列宗,都骁勇使气,结果结怨甚多,众人皆怨。~5¨2,s′h?u.c*h,e^n¨g`.+c`o′m¨一遇天
灾岁歉,王充的祖先们又干些拦路抢劫,杀人越货的勾当,弄得千夫所指。在王充
祖父王汛手上,正值西汉末年天下动荡,秩序大乱,王汛担心乱中被仇家绑票,于
是收拾细软,“举家担载”,或肩挑,或车载,离开阳亭,先迁会稽(今浙江绍兴),
最后留居于钱塘县,以转手倒卖,贾贩经商为业。由此可见,王充的家世,由先秦
王孙,而西汉封侯,进而农桑贾贩,真是江河日下,一代不如一代。
王充的父辈共有二人:王蒙、王诵。王诵即是王充的父亲。王充祖辈好勇任气
之习,至王蒙、王诵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终于又与地方豪强丁伯家结下深仇,钱
塘也不能呆下去了,遂又举家迁入上虞。
这真是一个十足的破落之家,到王充出世时,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
斗石之秩”,再加“宗祖无淑懿之德”。确实是一个“孤门细族”之家(《自纪》)。
在这个家里,迎接王充降临的,不仅没有任何财产、名誉地位,而且更让他背上了
一个先人无德,祖宗无行的沉重包袱。以致后来王充成名后,还有人以此来讥讽他。
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详尽地记载了这些家庭状况,是比较真实的。对此,刘
知几却不以为然,认为:“王充之《自纪》也,述其父祖不肖,为州闾所鄙”,
“必责之以名教,实三千之罪人也!”(《史通·序传篇》)实在不是通达之论。
二、幼读经史
王氏家族虽然不是地方大户,但还没到揭不开锅的地步,田昌五《王充评传》
说“他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