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言及元气;更早的还有战国楚之隐者所作《囗
冠子·泰录》。但是董仲舒的“元气”仅指一年伊始的吉祥之气;囗冠子、淮南子
属道家,他们说:“道生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有涯垠,清阳者薄
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虽由元气所生,但并不是宇宙万物的终极状
态,在元气之前尚有“宇宙、虚廓、道”为其本根,这显然不合符《周易》的“太
极”学说。在汉代,另有一种元气学说,王充在《谈天篇》中曾加以引述:一说易
者日‘元气未分,浑沌为一。’儒书又言:‘溟氵幸濛氵项,气未分之类也。及其
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说易之家和儒书之言似乎也是借用道家“元气”
名词,但他们将元气置于天地与万物之始,则是合符“易有太极”的生成图式的。
但是汉儒的元气说随着书散籍灭而无人知晓了,是王充继承并发挥了这一元气学说,
将之广范运用于各个学术领域,解释各种哲学问题和社会问题,这就不仅保存了汉
儒的元气说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周易》的宇宙生成理论。王充视元气为自然界的本
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到地上的飞潜动植,都是元气的产儿:天地为元气所
生,天地乃含气之阴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他说:“日者,火气之精”
(《感类》);“雷者,太阳之激气”(《雷虚》);月者,水气之精(《说日》);
“风者,气也”(《感虚》);寒温者,“天气”之运(《寒温》)…所有天文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