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联合3万多大学生,一起反对宦官集团。/x.i~a\o′s?h`u′o\z/h~a+i+.¢c¢o,m^宦官则控制了桓帝,捏造罪状进行反
击,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陈实、杜密等200余人,并对逃亡者悬赏追捕。这就是发
生于延熹九年(166年)的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由于外戚集团的支持,桓帝
下令开赦李膺等200人。不久,外戚与党人联合起来计议诛杀宦官,泄秘后反被宦官
先发制人,阴谋陷害,将李膺、杜密等200余人一并下狱处死。之后,又在全国各地
陆续逮捕“党人”。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下诏各州郡查究党人,凡“党人”及
其门生、故吏、父子、兄弟现居官位者,一概免职禁锢,这就是所谓第二次党锢之
祸。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永远不许为官。
郑玄曾为杜密故吏,又曾受杜密的赏识与提携,所以也被视为党人,于建宁四年
(171年)和同郡孙嵩等40余人俱被禁锢。?齐/盛.晓,说\蛧- .冕.废^阅^独¢这一年,郑玄才45岁。
郑玄被禁锢后,绝了仕进之路,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
遍注群经的工作。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汉代经学有今古文之分。秦始皇焚书后,汉代有一些老儒生凭记忆背诵出来一
些经文,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即今文)记录并整理出来,叫做“今文经”。
西汉成、哀之世,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了一部用古籀文字书写的《春秋
左氏传》,再加上由孔壁所得的《逸礼》、《古文尚书》,和当时尚未立于学官的
《毛诗》,便成了古文经的主要经典。研习今文经的,叫今文学派,修读古文经的,
叫古文学派。今古文经不仅经文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其解说和观点差异甚大。两
派各按自己的观点注经立说和收徒讲学,渐成水火不相容之势,发展到相互指责、
论辩,相攻如仇。^墈,书^君- ,庚?鑫*醉-全^后来,古文经也被立于学官,取得了合法的地位,两派的斗争更
加经常和激烈了。到东汉时,今古文经并行,古文学派的影响迅速扩大。郑玄进入
经学界,正是处于今古文学派激烈斗争的形势之下。
今古文经学派的相互攻击,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进步意义,虽然两派都各自有
一些长处。经学讲究“师法”和“家法”: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叫做师法;同
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又各自为家,故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
一家之言。所以,师法是追溯渊源的,家法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发展。如此“疏不破
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一家又有若干说,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
使后学者不知所从。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经学的突出弊病。
郑玄起初从第五元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文经学派的。
后来他又跟张恭祖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文尚书》,这是属于古文经
学派的。可见他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而是博学多师,兼收并蓄。他在
马融门下受业多年,而马融乃是古文经学大师,总的看,他是倾向于古文经学一边
的。但是,郑玄并不遵守当时经学中师法、家法那一套,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遍注
古文经,注中并不专用古文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个文经学家的解释。
即以古文为主,兼采今文,择善而从。
在受禁锢的14年中,郑玄遍注群经。郑注出现以后,原来各守门户的今文经学
与古文经学,便逐渐不再为人们所信了。他在当时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
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人们转而崇尚郑学,使之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