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106章完结

第106章完结

人指孔子。`h/u~l¨i*a!n^b!o′o-k?.^c+o_m-玄学家既尊孔,又崇老,可见当时儒道合流的事实。王弼的回答,就照

顾到了当时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妥善地摆正了孔子与老子的地位,把

儒道融为一体。他认为,无与有、本体与现象,结成了一对反复循环的关系。“无”

不可以直接训说,必须通过“有”来阐明。孔子由于对“无”有了深刻的体验,尽

管从不说“无”而只谈“有”,但处处都揭示了那隐蔽着的宇宙本体——无。而老

子对“无”直接训说,却只停留在“有”的现象领域,而不能上升到高层次的体

“无”的境界。这就把前辈学者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建立起以无为本,现象

与本体相结合的哲学体系。从王弼胸有成竹的回答来看,他已对老子作了深人的研

究,并对《老子》作了注。,2?0¢2!3!t*x·t,.+c/o?m¢

这件事很快就在学术界传开了。不久,倡导玄学的首领、任吏部尚书的何晏,

本来早已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却未能解决现象与本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他还本注释完《老子》一书,一听到这消息,就迫不及待地亲自去见王弼。年轻的

王弼面对有名的何晏,毫无忌讳地将自己注《老子》的主要思想讲给何晏听。这一

讲,本是学术探讨、晚辈向长者讨教的意思,岂知王弼用那善辩的口才,滔滔不绝

地讲出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问题又恰恰是何晏赶不上的地方。此时倒像是王弼在

向何晏讲学了,把个何晏听得哑口无言,只能“诺诺”称是而无法讨论,更不能拿

架子以长者的身份阐说自己的观点。何晏回去后,不再作《老子》注,而把自己的

思想写成了论文《道德论》。

何晏因此极为赏识王弼,由衷地称赞他说“仲尼称后生可畏,若斯人者,可与

言天人之际乎!”(《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裴松之注引何劭《王弼传》)所谓

天人之际,就是人们对天道、自然与人的关系这个重大哲学问题的思考。`欣¢纨_夲/鰰~占+ ¢首~发*王弼如此

年轻,就已涉及到当时哲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何晏自然很器重他。恰好黄门侍郎的

位置空缺,何晏有意提拔王弼。这时曹爽专擅朝政,他手下的丁谧有意与何晏争衡,

推荐高邑人王黎。结果曹爽用王黎为黄门侍郎,而王弼仅补上了一个台郎之位。

王弼本是思想深刻、才识卓出、善谈玄理之人,而对做官的具体事务既不关心,

也不是他的长处,所以他在官场上并不得意。王弼刚补职位很低的台郎时,曾经拜

见曹爽,在这次难得的单独会谈中,他只是大谈了一通抽象的玄理,一点儿也未涉

及其它方面的事。结果遭到曹爽的嗤笑,也失去了一次晋升的机会。曹爽在思想上

显然与王弼不属同一层次的人,王弼那些高深的理论,曹爽哪里懂得它的价值?此

时的曹爽,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在与司马氏争权的斗争中占上风。

而王弼却不能察颜观色,对手握大权的曹爽见机行事,反而口若悬河地去谈一些在

曹爽看来一钱不值的废话,他遭到曹爽的冷落当然是很自然的了。王弼在世俗的为

人处世事方面确实存在很多毛病,他“为人浅而不识物情”,缺乏在官场应变的能

力。又“颇以所长笑人”,清高自负而瞧不起别人。他善于论辩,论辩时不留余地,

不留情面。淮南人刘陶善谈纵横,为大家公认,他却常常弄得刘陶下不了台。所以,

他也得罪了不少人。王黎、荀融当初与他都很友好,后来都把关系搞僵了。

正因为他不善做具体事务,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