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富贵,始终保持着强烈的进取心,希望立德、立言、立功,对那些“得一名、获
一位,则弃其业而役役于持权者之门,故事业功德日以忘,月以削,老而益昏,死
后遂亡”[注]的人非常轻蔑。?我-的¨书!城+ ′追+醉`薪/蟑′結_他认为,身为素习儒业的士大夫,对社会、对封建国
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负起振斯溺、觉斯民的责任,虽然
“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注],也在所不辞。因此,他在朝中遇事能先人之所
言,言人之所不敢言,不甘寂寞,评议朝政,表现了一个正直的儒家士大夫应有的
气节。他还以儒家传统的卫道士自居,把复兴儒学、排低异端作为自己平生的事业。
史书说“自晋讫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愈
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囗而复奋。始未之信,年大显于时。”经过
他的努力,他的学术思想渐渐被接受,在他去世后,“其言大行,学者仰如泰山北
斗”[注]。`幻.想!姬′ ?最-歆~漳^结\哽+鑫¢快!
韩愈对后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成就,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他的散文
行文流畅,富于变化,感情充沛,笔力雄健,语言生动精炼,给后世留下了许多烩
炙人口的佳句。成书于清代康熙年间,在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古文观止》,共
辑明末以前的50余家散文220篇,其中韩愈一家的就有24篇,可见其深受人们的推崇。
韩愈的文学理论与他的新儒学主张是密切相关的。他不提倡为作文而作文,而要求
在文章中要体现、反映儒家之“道”。他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
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我将以明道也。”[注]这就是“文以明道”的主张。此外,
他在论述文学的产生时,提出了“不平则鸣”与“文穷益工”的见解。¨0~0-晓¢说,惘- !已?发+布`罪\鑫.彰,劫^这些理论丰
富了我国文艺理论的宝库。
韩愈的新儒学理论,尽管后世有不少疵议,但现在人们讲新儒学史,大体都要
追溯到韩愈。首先,韩愈排低异端,攘斥佛老的用心,成为后世新儒学兴起的原因
之一。其次,韩愈对儒家心性论的关注,开了后世新儒学之先河。再次,韩愈的道
统说,对后世新儒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韩愈以后,很多新儒学家都致力于理论创
造,发挥儒学奥旨,并以道统的继承人自居,推动儒家文化的向前发展。最后,韩
愈着重发掘儒学的基本精神,对章句训诂基本上没有什么注意,推动了儒学研究方
法的革新。所有这四点,印证了陈寅恪先生的论断:韩愈是唐代学术文化史上承先
启后、转旧为新的关键人物。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说:韩愈不仅是唐代学术文化史上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更是中国儒学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的关折性人物。
(杨世文 撰)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下一篇 回目录
理学先驱 李翱
(772——841)
一、历宦海浮沉 叹鸾凤何依
李翱,字习之,祖籍陇西(今甘肃一带),唐代著名儒学家[注]。他出身的门
第很高。远祖李悬在十六国时曾建立西凉政权,即凉武昭王。十世祖李冲是北魏名
臣,官至尚书左仆射。但到唐代,李翱的门第早已衰微不显,祖父李楚金仅官至贝
州司法参军[注]。
李翱自幼就受到儒学的熏陶。据他后来在《复性书》中说,自6岁开始,他就读
书,“但为词句之学”。所谓“词句之学”,大约就是章句训诂之类。随着年龄的
增长,李翱逐渐对儒家学说有了较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