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宦游三十余载 忠直清正敢进言
按照宋朝的恩荫制度,中级以上(五、六品以上)大臣的子弟和后人都享有补
官的特权,司马光的父亲官居四品,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15岁的司马光就
得到了恩补郊社郎的官位,不久,又改授他为将作监主簿。,叁~叶\屋+ ~唔+错*内,容′这个职位是很低的小官,
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事做,他一面以学习为主,一面干一些公事,受到了初步锻炼。
但是,受恩补入仕的人,往往不受重视,胸怀大志,饱读经书的司马光,毕竟不是
平庸之辈,宋仁宗宝元元年(1。38年)三月,刚满20岁的司马光便一举高中进土甲
科,显示了他自幼刻苦学习而造就成才的丰硕成果。这样年轻就中了进士,在当时
是少见的。中进士后,朝廷授他以奉礼郎,华州判官之职,他在华州任职不到一年,
又随他父亲到苏州做官,不久母亲、父亲相继病逝,他按制度服丧数年,于宋仁宗
庆历四年(1044年)结束了五年的丁忧闲居生活,继续做官,庆历四年担任了武成
军(今河南滑县)判官之职,次年改任宣德郎将作监主簿,权知韦城(治所在今河
南东)县事,在那里一年多就得到了“政声赫然,民称之”的美誉,在此期间,他
还利用政务之暇读了许多典籍,写出了历史论文数十篇。,小/税-宅, ?已~发?布`罪′芯?章~结·自此以后,他更加热爱史
学,集中精力研究历史,用他敏捷的才思评议历史人物和事件,意图从中探索历代
统治者的治国得失之道。
庆历五年(1045年),27岁的司马光被调到京城作官,改授为大理寺评事,补
国子监直讲,不久又迁任大理寺丞,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由他父亲生前好友、
当时任宰相的庞籍推荐担任了馆阁校勘并同知太常寺礼院。馆阁校勘是负责编校图
书典籍工作的职务,这对爱好经史的司马光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职务,为他借阅朝
廷秘阁藏书提供了方便,对于他经史研究十分有利。^丸^ ~ `鰰\戦, _已?发+布!蕞?新?蟑`结\在这期间,他写了《古文孝经
指解》,并约同馆阁僚友集体上疏请求把荀子和扬子的书加以考订印行,不致使先
贤之经典湮没不传。在同知太常寺礼院的职事中,他对于维护封建礼法制度也很认
真负责。
皇祐五年(1053年),司马光又在庞籍的推荐下迁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他
从此担任了史官的职务,在此期间,他更专心致志地研究史学,探求先贤治国之道,
联系当时政治实际取得了很大成果。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以后,他与当时很
有名的官僚学者欧阳修、王安石、范镇、宋敏等人有了很好的友谊,他们之间志趣
相投,使司马光在学术和政治生活中得到很多教益。这时由于多次举荐他的庞籍失
去相位,出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知州司马光也被调离朝廷,作了庞籍的助手,
出任郓州学典,再升任该州通判。第二年冬,他又随庞籍去并州冲太原市)任通判。
在并州期间,司马光感到自己官职卑小,不能在皇帝身边施展自己宏大的政治抱负,
写了一首送友人的诗,其中说:
我今三十余,汩没无他奇。
正恐浮食人,敢言位犹卑。
(《传家集》卷2《守次道初登朝呈同言》)
感到前途渺茫,不能为时所用。不禁感叹地在另一诗中说:“我年垂四十,安
待无华欺?所悲道业寡,泊没无他贤,深惧岁月颓,宿心空弃捐。”(《传家集》
卷2《初见白发慨然感怀》)。然而,他平生所怀“忠君、利国、养民”之志,却时
时不忘。当时的宋仁宗无后,到47岁还没有立太子,朝野上下都为此事担心,深恐
将来发生争夺皇位的宫廷内乱。但是,一般官员都怕惹怒皇帝,招来横祸,不敢进
言。对这样的事,只有极个别不怕死的忠臣才敢出面进谏,当司马光知道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