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太后终于还政于英宗,而母子和好的情况继续加强。·看?书*屋-晓¨说_王! ^蕞`芯,蟑/踕\更,芯/哙?
第四件大事是在任谏官期间,本着“安国家,利百姓”的原则为民请命。司马
光有较长时期在地方做官,对老百姓的困苦有所了解,他有一首名为《道傍田家》
的诗,道出了农民的艰苦情况:
田家翁妪俱垂白,败屋萧条无壮息。
翁携镰索枢携箕,自向薄田收黍稷。
静夜偷春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一
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促。
(《皇朝文鉴》卷21)
这首诗的内容表明司马光对下层农民的疾苦是很关心的,他对城市贫民也很同
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因思闻井民,糊仰执薄技。
束手已连旬,妻儿日憔悴。
囊钱与盎米,薪木同时匾。
败衣不足准,搏手坐相视。
(《传家集》卷3,《八月十七夜省·纪事呈同舍》)
鉴于这种情况,司马光想到自己负有解救斯民之责,深深感到有愧于心,认为
必须设法富民,使之能得到温饱,于是又写道:“一夫有不获,伊尹深为羞。·鑫^捖·夲^鉮+颤? -勉¨肺·越*渎~何当
富斯民,比屋困仓稠。”(《传家集》卷32,《言蓄积札子》)很想在这方面实现
他的愿望。他在谏官任上,除了关注于巩固国家基业的大事之外,也本着“国以民
为本”的原则,进谏了一些要求关心人民疾苦,减轻人民负担的意见,其主要内容
是根据孔子“节用而爱民”的思想,请求统治者带头崇尚节俭紧缩财政开支,禁止
乱摊乱派和惩治横征暴敛之官,同时还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要滥征百姓当兵。
遗憾的是他的这一番苦心献策,却未得到采纳。以上谏议,虽然是本着忠君、利国、
养民的儒家政治原则,为统治阶段的根本利益着想,但比起当时多数昏庸腐败贪戾
的统治者成员来,算得上是一位为民请命的正直、清明的好官。?2`8_l\u`._n`e′t¢
三、编修《资治通鉴》 史学成就称高峰
司马光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他为祖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增添了一部闪烁着
光辉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此书是一部294卷、三百多万字的巨著。他平生笃好
史学,自青年时代就开始研究历史,写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史学评论,并立志要在前
人的基础上,网络众家之说,成一家之书。通过长期对历史的研究,他深刻地认识
到,治国平天下者必须熟读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他说:“治乱之原,古
今同体,载在方册。”(《传家集》卷17,《进通志表》)又说:“治国安邦,不
可不读史。”在编写《资治通鉴》之前,他就写成了战国至秦二世,名为《通志》
的历史八卷进呈英宗,恰遇英宗皇帝也是一个爱学习历史的人,他“欲遍观前世行
事得失以为龟鉴”(《传家集》卷68,《刘道原十国纪年序》),这就使司马光编
写《资治通鉴》得到坚强有力的支持。他决心编好这部著作,为帝王治国安邦提供
一部切实可用的“龟鉴”。他对英宗说:“光承乏侍臣,尝从容奏旧史文繁,自布
衣之士鲜能该通,况天子一日历万机,诚无暇周览,乞自战国以还,迄于显德,凡
关国家之兴衰,系众庶之休戚,善可为法,恶可戒者,佳次为编年一书,删其浮长
之辞”(同上)。这是他对《资治通鉴》的编写目标的合理的设想。就是说,他计
划以编年体的方式来编写这部书。对于卷帙的长短,是为适应人君日理万机,读书
时间很少,确定用简明扼要的方法,将浩繁的历史缩写出来,为皇帝提供一部切实
可以借鉴,作为治国经验的历史教材,其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