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才算最终了结。·8*1*y.u.e`s+h~u¢.\c?o,m-初冬,炎武由保定抵平原(今属山东),(木圣)幼弟潘耒(字
次耕)前来谒见,正式拜门受业。(木圣)章被难后,潘来居淮安王略家中读书,并
与王略之女成婚。这年六月,岳父和妻子相继去世,潘耒遂北上往投炎武。
岁月的流逝,没有使炎武忘却家国之恨;境遇的坎坷,也没有使炎武的耿耿孤
忠有所销蚀。康熙十年(1671),炎武再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字原一,号健
庵,昆山人,曾任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家中。当时,清廷议修《明史》,翰林院
掌院学士熊赐履(字敬修,湖北孝感人,后来曾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为此
设宴款待炎武。席间,熊邀请炎武参与撰述,炎武断然拒绝,说:“果有此举,不
为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蒋山佣残稿·记与孝感熊先生语》)赐履与
出席作陪的徐乾学相顾愕然。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为纂修《明史》,“特开
博学鸿词科,征举海内名儒”(《年谱》),一时知名之士赴召者所在多有。-三·叶,屋_ -罪?欣`璋¨結/埂¢鑫?哙.翰林
院掌院学士叶方苞(宇于吉,昆山人,方恒胞弟)和经筵讲官韩囗(字元少,江苏
吴县人)准备向朝廷推荐顾炎武,炎武坚辞,三度致书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
始不变”!叶、韩知炎武志不可屈,方才作罢。后人有诗云:“到底不曾书鹤版,
江南惟有顾圭年。”次年,叶方蔼为明史馆总裁,又欲招炎武入史局,炎武回信说:
“人人可出而炎武必不可出”,“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
殉之矣!”(《文集》三,《与叶讠刃庵书》)且自此以后,“遂绝迹不至都门”
(《年谱》),以表明自己不与当局合作的决心。
自康熙七年(1668)“明史案”后近十年中,炎武仍仆仆于燕赵齐豫陕晋之间,
“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文集》六,《与潘次耕》)。·兰!兰′文-学¨ ,嶵/欣\漳`劫¨埂,欣.筷~由于年过六旬,
尚无子嗣(38岁时得一子,名贻谷,3岁即夭折),因而江南亲友商议,以族侄衍生
过继炎武为子。康熙十六年(1677),衍生在其师李云囗陪同下由江南赴山东德州,
与炎武“行父子相见之礼”。时年衍生12岁,炎武则六十有五。这年十一月,炎武
往游西岳华山,居友人王山史(名弘撰,字无异,陕西华阴人,与炎武订交于康熙
初)家。炎武认为“此中山水绝佳”,于是有卜居华下、以年余年的想法,山史进
为之构筑屋舍。康熙十八年(1679),炎武携衍生迁入新居。康熙二十年(1681)
八月,炎武由华阴至曲沃,不幸染病,呕泻不止,经医生疗治,数日后病势稍减;
然而,到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四日,病又复发,竟日夜呕泻,初九日凌晨,
炎武溘然长逝。衍生当时年仅17,又从未经历过这种大事,全仗居停主人韩宣(字
句公,曲沃人)及炎武生前友好一力操持治丧;两个月后,炎武堂弟顾囗(字大云)
由江南赶赴曲沃,与衍生一道扶枢南返,归葬于昆山祖茔。
自顺治十四年(1657)“掉首故乡”,20多年来,炎武“身负沉痛,思大揭其
亲之志于天下”(《神道表》引炎武友人王良语),东西南北,惨淡经营,“九州
历其七,五岳登其四”(《文集》六,《与戴耘野》),至死不忘恢复明室。晚年
定居华阴,亦有极深的用意。他在《与三侄书》中说:“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
足不出户,而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