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永历五年(1651年,顺治八年)起,王夫之开始了为时40余年的隐居生活。^1^5~1/t/x/t`.~c?o^m+
最初十年间,为了躲避清人的缉拿,他流徙不定,在祁、邵间朋友家中踯躅二三年。
顺治十一年(1654)移居常宁西庄园,由友人王文俨供给饮食,教授乡人《春秋》。
顺治十四年(1657)返回衡阳,由于在张献忠入湘时,他避兵南岳,结识了不少释
家弟子,于是长居双髻峰寺院之中,直到顺治十七年(1660),才定居在湘西金兰
乡茱萸塘,初造小屋,名叫“败叶庐”,次筑“观生居”。越十二年,再徙石船山
下,去观生居二里许,因里人旧址筑湘西草堂,并自号“船山”。在这十年流浪生
活中,他吃了不少苦,常宁诸生王祥隆有诗描写这时期工夫之的生活状况:“美人
坐清湘,闲吟复长啸。十旬五得饥,体癯容愈少。冠盖时叩门,千金不一笑。¢求.书\帮′ \最′鑫*章·劫¢埂/辛_筷\道逢
衣褐游,风雨怜同调……”有一段时间风声吃紧,他不得不变易姓名,混迹于语人
之中。
隐士所屏绝的是与政府方面的交往,并不废一般的朋友往来。王夫之是儒学出
身的隐士,他的做人没有狂荡不羁,放浪形骸,使人难以接近。在他的亲属中,幸
存者唯有长兄介之,介之居于武水之滨石师岭东耐园草屋,夫之常去看他,恒在夜
间,由门生异辇而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介之以81岁的高龄卒于耐园,夫之
亲治丧事。王夫之的友人绝大部分是明朝遗老,其中有崇祯朝曾任江西巡抚、后隐
于石门山的郭都贤(益阳人,字天门);隆武朝担任东阁大学士兼右都御史的熊开
元(嘉鱼人,字鱼山);永历朝曾任翰林院编修官的钱秉镫等,武臣有永历故将新
安人黄金台,明亡遁入禅林称广明大师,他曾请王夫之写过小传;章旷部将董启行
也由华亭远道而来请他为章公撰写词碑。′咸,鱼+墈·书+ \毋^错.内!容?王夫之有不少友人削发游于方外,永历朝
曾以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征召的编修官方以智,舍妻子做浮屠为青原主寺僧,他
与王夫之长久保持书信往来,彼此以诗词赠答,但王夫之没有逃禅之意,方以智屡
遗书王夫之,康熙八年(1669年)王夫之派弟子唐端笏赍书往青原(吉安庐陵)以
母病谢绝。
王夫之教授的学生,有很多是为明朝死难者的遗孤或王氏世谊之后,章有漠
(字载谋)是章旷的儿子,蒙之鸿是“五虎”之一蒙正发的儿子,管永叙是平生好
友管嗣裘的儿子,罗瑄是邵阳罗从义的儿子,王夫之奉母居邵阳中乡,住在罗从义
家;李朴大为李继体的儿子,继体是武夷先生同榜旧友,隆武间夫之父兄同居其家;
唐端典、唐端笏是武夷学生、介之好友唐克峻二子,唐克恕则是克峻从弟;王祥隆
是王夫之居常宁间寓主王文俨的儿子,这些人大多一生不仕,以诸生老死田园。
王夫之以大明遗老自命,从不与当时仕宦之家联姻。他继配的张氏生了一个女
儿,嫁与郡文学李报琼的儿子李向明为妻,陶氏所生长子王放有二女,长孙女配与
前明兵部尚书刘尧诲的孙子刘法忠,次孙女配与郡文学熊荣祀的儿子熊时干。
40年来,王夫之常常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衡阳是他的许多友人、同僚战斗过
的地方,触物生情便是寻常的事情,他写了很多诗哀悼故人,凭吊先烈。他把故人
故事写成片段,集为《病枕忆得》、《南窗漫记》。蒙正发(圣功)在解职后写
《三湘从事记》叙隆武冬起义,兵败投何腾蛟、章旷,到何腾蛟败没三四年间战事,
请王夫之作序,又触痛了他的精神创伤,他在序言中说:“华亭公以劳夭,义兴公
以莞终,余与圣功屡不死,而今又从而言之,……余何忍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