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324章完结

第324章完结

赋注》”。?s.y!w′x¢s¨.!c!o+m-当时戴震在学术界虽小有名气,但毕竟还算年轻。因此他又作《屈武音

义》,假名汪梧凤。另有《勾股割圜记》”一书,利用西洋算法进行注解,假名吴

思孝。这两个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一场家族财产纠纷迫使戴震入京避祸。乾隆二十年,戴震状告一个家族中强横

子弟侵占祖坟,不料这个强横子弟倚仗财势打通关节,反诬戴震不法,县令准备抓

他治罪。戴震闻讯,“乃脱身挟策人都”,只带了一些书籍和本人的著述,其他行

李、衣服都没有。他寄旅于歙县会馆,“是时纪太史陶、王太史鸣盛、钱太史大听、

王中翰昶、朱太史筠,俱甲戌进士,以学问名一时,耳先生名,往访之。叩其学,

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于是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京师之行,

是戴震学术生涯中的一件大事。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秦蕙田、姚

鼐、王安国、卢文(弓召)等一大批学术名流都与戴震相识。\秒~蟑¨结/暁′税.网^ +更·辛-蕞+筷.这些人对戴震的学识都

很推赏,为他广为延誉。戴震与这些堪称海内硕儒的人交往,扩大了眼界,增长了

见识,学术上也更为成熟。

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姚鼐是安徽桐城派古文巨子,这时为孝廉。他倾心于戴震

之学,写信给戴,欲奉其为师。但戴震虽然学高天下,却不好为人师。他回信给姚

鼐予以拒绝说:

至欲以仆为师,则别有说,非徒自顾不足为师,亦非谓所学如足下,断然以不

敏谢也。古之所谓友,因分师之半。仆与足下无妨交相师,而参互以求十分之见,

苟有过则相规,使道在人,不在言,斯不失友之谓,固大善。

作师不如作友,这是戴震的看法。后来姚鼐不满戴震之学,转而大肆批评。此

次戴震拒绝为师,使姚鼐免却背师之讥,这是后话。在这封给姚鼐的信中,戴震还

谈到了治学方法:

凡仆所以寻求遗经,惧圣人之绪言暗坟于后世也。*l¨u,o,l-a¢x¢s-w,.?c*o?m*然寻求而获,有十分之见,

有未至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

毕究,本末兼察。若夫依于闻见以拟其是,择于众说以裁其优,出于空言以定其论,

据于孤证以信其通,虽溯流可以知源,不目睹渊泉所寻,循根可以达抄,不手披枝

肄所歧,皆未至十分之见也。以此治经,失不知为不知之意,而徒增一惑,以滋识

者之辨之也[注]。

在这里,他提出了治学须有“十分之见”,“巨细毕究,本末兼察”,不留余

义,这样所得的结论才有坚实的基础。

在京师期间,戴震出入名儒硕彦之门,朝夕讲论。他写了《周礼太史正岁年解》

二篇,又有《周髀北极(王玄)玑四游解》二篇,这些都是他的重要著作。他还写了

不少书信,在这些书信中,他反复阐述了自己的学术主张。此外,他应王安国之邀,

到其家塾课其子念孙。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后来蔚为一代考据大师,与戴震的影响

分不开。

戴震在京师滞留了两年,声誉鹊起,名扬海内。乾隆二十二年(1757),南还,

在扬州结识了惠栋。惠栋是清代汉学吴派的开创者,而戴震则是皖派宗师,二人在

学术见解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戴震说:“惠君与余相善,盖深嫉乎凿空以为经也”

[注]、当然皖派与吴派在治学方法上有一定的分歧,但这只是清代汉学内部的分歧。

章太炎、梁启超都曾对戴、惠之间的差别有所论述。章太炎说:“惠氏温故,故其

徒敦守旧贯,多不仕进;戴氏知新,而隐有所痛于时政,则《孟子字义疏证》所为

作也。”[注]梁启超以“译言”为喻,说明皖、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