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331章完结

第331章完结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使他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旁的内容。?零,点′看*书` ·哽*鑫~最*全`后来在关键

时刻,这种旁门学问还帮了他的大忙。

二、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

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

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

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应考准备是否对路、精神状态和临场发

挥的好坏以及考官的赏识与否,都对金榜题名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项运转失灵,

都会使考试功败垂成。因而历史上有许多饱学之士常常是科举场屋的失败者。加之

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

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今忆起还惴惴不安。_新¨丸+夲?神-占~ ¢醉¢新?漳!节¢埂`辛/筷·不过,

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

响的洋务派首领,不过那是后话,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廖平

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们,有位道台父亲、状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

还知道他为学主通经,“通经根抵在通小学”。忆及往年在废纸败簏中拣来的那本

破旧的《说文解字》,廖平不禁当下心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临场答卷,廖平

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

《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

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

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

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鸿^特¨暁!税*枉· ?勉,费`阅¢黩_见其出语不凡,又

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

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趴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

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

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

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

高等学府,论者常把它与文翁石室相提并论。四川自西汉文翁创办石室以兴郡学以

来,人文蔚然,素有人杰地灵之誉。两汉辞赋,唐宋文章,天文历法,大易玄机,

蜀学常常卓出震响,饮誉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学人除时文

制艺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处西南一隅,消息闭塞,风气不开,于是士风

日下,蜀学一蹶不振。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虽难免封建官僚标榜风雅

的私心,但从客观效果看,也确实起到了作新人材。改变风气,重振蜀学的作用。

张之洞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中述其办学宗旨曰:“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也……

辗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张之洞为书院订章程,立

制度,购图书,延名师,严严整整,蔚为壮观。还从各府县学抽调高材生百人,肄

业其中,书院顿时成为全蜀瞩目的高等学府。廖平就是这个学府中第一批高材生。

事隔60年后,龚西台说:“清朝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独无一人列

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设立,人材辈出,廖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