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矣!
三、推倒一时 开拓万古
光绪十二年(1886),王闿运携眷离蓉,结束了他总领巴蜀风骚的生涯。^b-i!x′i+a.6*6!6-.¨c,o+m!廖平
也学成高院,主讲于井研来凤书院。这年廖平《今古学考》出版,开始其经学一变。
在书中,廖平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认为古文学是孔子早年“从周”之学,今文
学是孔子晚年“改制”之学。其善别今古,被誉为“魏晋以来,未之有也”。书出
之后,大江南北,老师宿儒,同声称赞。他经学功底深厚,门径明晰,一代经学大
师的形象已呼之欲出。这年,廖平还拟定《十八经注疏凡例》,欲建立一个有别于
传统《十三经注疏》的“蜀学”体系。此前,廖平已撰《谷梁古义疏》11卷,以
《王制》为纲领,专门发明汉人古义,使千载坠绪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一部足以取
代晋人范宁《谷梁集解》的新疏。¨零?点\看¨书/ !蕪!错¢内?容+清儒于十二经皆著新疏,唯《谷梁》缺而无书,
廖平此书正可填补空白。廖平对此书也颇为自负,相传张之洞为山西巡抚,廖平曾
去探望,席间论及学问,自矜曰:“倘使《谷梁》书成,不羡山西巡抚!”为张所
壮。少年得志,遂发宏愿,除了要遍注十三经外,还欲将《大戴礼记》、《国语》
升格,将《王制》、《大学》、《中庸》独立,合成十八经,统统新注新疏。可惜
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实现。
他生性沉静善思,好立新说。当人们还津津乐道其旧说时,他已改辙更说,放
弃甚至反驳了自己的旧说。廖平在光绪十二年刚刚完成一变,次年就开始了他的经
学二变,从平分今古转而为尊今抑古,认为古文经是刘歆等人篡乱的伪学,只有今
文经学才是孔子真传。仅隔三年,他已分别写成了《知圣篇》、《辟刘篇》两部书
稿。光绪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进士。当授知县,以亲在蜀,请为龙安府学教
授。?萝,拉¨小¢税^ `无?错?内¢容_在回家途中,他东访王闿运于天津,南见张之洞于广州。途经苏州时,顺道造
访曲园,拜见俞樾,俞樾热情称赞《今古学考》为“不刊(不朽)之书”。谁知廖
平并不热心商谈今古之分,却用尊今抑古之说执问俞樾,面对这位大肆贬斥古学的
后生,使他这个以许郑之学[注]自任的古学大师瞠目结舌,不知置对。八月,廖平
南达广州,驻在广雅书院,张之洞又向他重申“风疾马良”之诫,可见老师对他的
新说肯定不会高兴。不过,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转乾坤的历史功绩,那就是他的尊今
抑古说对康有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康有为后来成为戊戌变法的首领。可是此时此际,他仍然是一介寒儒,主讲于
广州长兴学舍。他博闻多能,才思敏捷,平生以制度说经,早先本崇奉古文经,酷
爱《周礼》,当时正取材《周礼》作《政学通考》,想步王莽、王安石后尘,从
《周礼》中找出救国救民的良方。可惜《周礼》这部先秦旧典,尽是设官分职的宏
规大矩,却没有一星半点微言大义,于是穿凿殊难,附会不易。因此他的《政学通
考》,虽属稿有时却迄未完成。光绪十四五年间,他从沈子丰处得读廖平《今古学
者》,十分佩服,“引为知己”。听说廖平市游羊城,遂要约黄季度一同来广雅书
院访问这位神交已久的知己。
八月的羊城,分外炎热,绸鸣蝉噪,令人心闷。然而这三个年轻人却并不觉得,
他们手摇折扇,口谈至道,一遍又一遍漫步在广雅书院的林荫小道上,人人都有相
见恨晚之感。末了,廖平折回住处,取来《知圣篇》、《辟刘篇》两书稿本相赠。
这两本书立论实在太出人意料,以致廖平本人在蜀中也不敢示人。在苏州时,他曾
以其中个别问题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