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年,孔子年三十五。其适齐,据史记,乃昭公 被逐后避乱而去。或说在昭公被逐前见几先作,今不 可定。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 至于斯也 。”(七) 史记孔子世家: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韶相传是舜乐。一说舜后有遂国,为齐所灭,故 齐得有韶。或说陈敬仲奔齐,陈亦舜后,敬仲携韶乐 而往,故齐有之。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盖谓 孔子闻韶乐而学之,凡三月。在孔子三月学韶之期, 心一于是,更不他及,遂并肉味而不知。孔子爱好音 乐心情之深挚与其向学之沉潜有如此。若谓孔子一闻 韶音,乃至三月不知肉味,则若其心有滞,亦不见孔 子遇事好学之殷。故知论语此章文简,必加史记释之 为允。 孔子自曰: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七) 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当时之学,即在此诸艺。惟 孔子由艺见道,道德心情与艺术心情兼荣并茂,两者 合一,遂与当时一般儒士之学大不同。孔子曾问官于 郯子,学琴于师襄。其学琴师襄之年不可考,但孔子 与音乐有深嗜,有素养,故能在齐闻韶而移情学之如 是。 子贡曰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十九)其学韶三月,亦必有师。其与齐太师语乐, 齐太师或即其学韶之师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