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邵雍03:师承
邵雍在共城苏门山百源湖上筑室读书,修身养性。*咸′鱼!看_书!枉* .蕪_错.内^容.“冬不炉,夏不扇”,读书依然是那么刻苦。他每天只是中午吃一餐饭,这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可以省下不少时间。
渐渐地,邵雍的声名远播,大名府(今北京)的王豫曾专程前来与之论易。那是一个雪夜,当这位不速之客推开邵雍的房门时,发现他独自一人正在俨然危坐。
这叫慎独功夫。君子不欺于暗室,即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更重要的是,通过养静止息了种种杂念妄想,本有的清净智慧才能真正显现出来。人心犹如一面镜子,上面沾染了各种尘垢烦恼,只有拭去这些垢染,才能将大千世界照得分毫毕现。这就是《大学》中所谓的“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中庸》中所说的“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的道理。
明朝的圣人王阳明曾于会稽山阳明洞中闭关行导引术,时间长了,便有了先知的能力。有一天他坐在洞中,忽然知道友人王思舆等四人将要来访,于是让仆人提前去迎候。^r-a+n+w-e¨n!z!w′w′.`c_o`m¨友人大为谅异,以为他有神通。其实这只是心清静后,由于消除了种种噪音干扰,变得异常灵敏,能够捕捉到宇宙中种种信息罢了。
邵雍也是如此。有许多传说,说邵雍料事如神是因为得到了什么秘笈。这实在是学易的误区——太过强调外在的技术。须知一旦心清明了,即便最简单最基础的招式也能使得风生水起。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正如邵雍的忘年之交程颐所说“其心虚明,自能知之。”
南宋的朱熹也曾这样评价邵雍:“邵康节,看这人须极会处置事,被他神闲气定,不动声气,须处置得精明。他气质本来清明,又养得来纯厚,又不曾枉用了心。他用那心时,都在紧要上用。被他静极了,看得天下之事理精明……若不是养得至静之极,如何见得道理如此精明!”
这一天,又有人来拜访邵雍。邵雍打开门一看,吓了一跳,居然是本县敬爱的县长大人李之才同志。-白~马?书·院~ .嶵_辛?蟑¢劫~哽\新^筷`
进得门来,李大人笑咪咪地说:小同志,学习很辛苦吧,还是要多注意身体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
面对和蔼可亲的李大人,邵雍内心感受到了无比的温暖和幸福,回答李县长说:不辛苦,为大宋人民服务!
李大人听了邵雍的话,满意地点了点头,又拿起邵雍的书本,用慈祥的语气问道:说说看,都研究了些什么学问呀?
邵雍回答说:经史子集都看一些吧。
李大人突然变得严肃起来,对邵雍说:小同志,为了大宋人民的利益,现在有一门物理性命的大学问你想不想学好!
邵雍一脸疑惑,这是什么学问呢?
这是一门划时代的大学问,是后世易学、理学的重要基石。李之才是从穆修处学到的,穆修又受之于种放,而种放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抟老祖!
很多人都抱怨找不到明师,其实只要你自己准备好了,师父就会出现。你在什么样的层次上,就会遇到什么样层次的师父。
2.邵雍04:陈抟老祖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在评书《三侠五义》里,陈抟被描述成一位武学宗师,并被尊称为“陈抟老祖”。
若论到功夫,陈抟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睡功了。说到睡觉,人人都会。可陈抟一睡短则月余,长则数年,震惊朝野,青史留名。陈抟嗜读易,手不释卷。在术数上,陈抟的相术极为出名,而现今极为流行的星命学紫微斗数,据称也是陈抟所创。
陈抟出生于唐朝末年,曾举进士不第,遂不以功名为意,而以山水为乐。父母双亡后,他更是看破红尘,不愿再在生死轮回中头出头没,一心求取出世间法。于是他将家业尽散,唯携一石铛入山学道,并曾赋诗明志: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陌纵荣争及睡, 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