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古代的预测大师们 > 第15章完结

第15章完结

其实不然,抄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修行的过程。′z¨h′a~o-x^s·.?n\e/t`明朝有个人叫张溥,所读之书必手抄六七次,后来成为一名大学者。而佛教徒更是经常通过抄经来清净业障、积累福报、磨砺心性和开发智慧。

读经典,并不只是在看那些表面的文字,更是要获取作者所传递的信息与能量。因而所读之书的版本非常重要。读盗版书,只能收获盗版的思想。看获得授权的电子版虽好,但能量传递略显不足,建议买印刷版,或者打印下来再读。

同一部书,仅从能量角度讲,古代版本的价值超过了现今的新书,手抄本超过了印刷本。书上如果有作者的签名、题词、钤印、批注,那更是如同获得了作者的承许和加持。

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抄书。抄写的过程就是在与作者深层沟通,就是在沿着作者的思想轨迹行走,是获取信息与能量的过程。如果实在没有时间精力抄书,读书时也要不断地作批注和摘录。请记住徐特立的一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

第二个秘法是创造读书的环境。~k?a¢n?s!h.u·h?o^u-.~c`o,m′

明末的大学者黄宗羲曾如此评价邵雍的作法,“糊《易》于壁,心致而目玩焉”。一睁眼,就时时处于学习的环境中,怎能不“邃于易理”。

有个民间股神就用过样的办法,他把种种股票走势图都打印出来,贴在枕边床上,时时揣摩,不断打谱,在胸中积累了上万的图式,炒股自然有如神助。

引申开来就是读书的环境、读书的场态会极大地影响到读书的效果。我的易学老师——当代易学家刘汶德先生,在文革时曾在江西插队落户做小学教师。他在深山中千年古刹改建的小学里,青灯古卷,夜读易学,每一字每一句都显得无比厚重真实。当读到《黄金策?征战》中“子化死爻,曹操丧师于赤壁”一句时,灯影摇曳,眼前浮现出刀光剑影,耳旁又响起鼓角争鸣,似乎亲临惊心动魄的古战场。

我也有这样的读书经验。*0.0\暁`税^旺, .更_鑫+嶵*筷¨曾在浙江山中某小庙住过一段时间。夜里无电视、电脑之扰,四下阗静无声,孤灯之下,独自赏读唐诗宋词,突然觉得和古人的生活非常接近,对诗歌中所表达美妙而又复杂的情怀产生巨大的情感共鸣。

第三个秘法是诵读。

自古以来,摇头晃脑的齐声诵读就是我国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之一。从朱熹的“心眼口”三到,到鲁迅的“眼口心手脑”的五到,都强调了口诵的重要性。

但越是简单的事物越容易被人们所忽略。诵读的方法里所包含深刻含义也往往不为人所知。声音本身蕴含着无穷的宇宙奥秘,仅对人体而言,诵咒就可以帮助打通气脉。那些高能量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有无数人不断持诵,去读诵它们,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共振。建议读者大声读诵一遍《金刚经》,看有什么感受?

第四个秘法是思索。

“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学来的知识,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推演,并不能真正深刻领会其中的内涵,更谈不上去得心应手的运用和创新。佛教讲究闻思修。听闻之后要深入地思考。而思考产生定解后,就要起而实行,步入实修。其中思考、思辨是重要的联结点。

思考时最好保持正襟危坐。一方面,东倒西歪的坐姿会压迫身体的器官、造成肌肉等受力不均,久而久之容易产生一些疾病。另一方面,不正确的坐姿容易阻碍到气脉运行,而作为人体四大之一的气如果不能畅通运行,将干扰到我们的念头。因而佛教中有“身调则脉调,脉调则气调,气调则心调”的说法。

2.邵雍07:宅男的幸福生活

三十多岁时,邵雍全家移居到了洛阳。

移居洛阳后,他再未远游四方,也没有出任什么公职,只是成天窝在家里研究学问。按现在的标准,整一个标准的宅男。

由于成天宅在家里,经济成了大问题。邵雍进而升级为宅圣(宅中剩男),四十三岁(一说四十五岁)才在学生的资助下才成婚。

其实刚搬到洛阳时,不要说娶老婆,就是连住房都成问题。邵雍一家暂住的地方连遮风蔽雨都作不到。邵雍自己打柴、做饭孝养父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