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古代的预测大师们 > 第62章完结

第62章完结

那还是开元年间,李隆基巡幸东都洛阳,与一行共登天宫寺阁。/1′1.k′a?n¨s,h!u¨.*c¨o′m~眺望良久,李隆基凄然长叹数声,对一行说:“不知终我此生,能不能无有大患,全太平天子之令名?”

在外人看来,李隆基是风光无限的天下至尊,可此时袒露出的是他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李唐自开国以来,父子、母子、兄弟相残不断。大肆营建东都的武则天,就是在神龙政变中被其子李显的拥立者赶下台。而李隆基更是靠两次宫廷政变上台:一次诛杀伯母韦后,扶父亲李旦称帝;一次逼太上皇李旦交权,赐死姑姑太平公主。谁又能保证,将来有一天他不会被儿子夺权最终软禁而死呢。

一行对曰:“陛下行幸万里,圣祚无疆!”

这似乎只是一句普通的恭维话。讲到万里之行,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往来长安洛阳两京间的里程也庶盈此数。时至今日,李隆基才真正明白一行的密意。

念及一行,李隆基又陷入悔恨中: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行禅师圆寂前,曾上遗表:“他时慎勿以宗子(皇族)为相,蕃臣为将”。~x/w+b!b′o¢o?k_..c/o`m,但李隆基并未对此在意,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拜皇族李林甫为相,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封胡人安禄山为平卢军节度使,终于酿成此“安史之乱”的大祸。

忽然间,李隆基又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他对高力士说:“一行天师圆寂前曾遗物一封,让弟子进献给我,将军还记得否?”

高力士点点头说,“那里面装的是蜀当归一枚。”

李隆基说:“如今我们已至蜀地,岂非指日当归?!”

5.一行02:出家

一行俗名张遂,其祖上张公谨是唐初元勋,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在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列居第十八位。

少年张遂聪敏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他听说道士尹崇家里三坟五典的古籍特多,于是向他借了本扬雄《太玄》回来。

这本书的内容正如其名——实在是太玄。+j-i/n·c?h_e.n^g*h,b·g\c′.\c*o^m!当年扬雄向同事刘歆展示这本学术大作时,刘歆翻了翻说:这本书不错,挺厚,盖酱缸正好。刘歆与其父刘向同是西汉图书目录学家,负责整理皇家图书,阅得无数秘典,也精通术数。他这样说实在是因为此书艰深晦涩,恐怕后世少有人能看懂。

不几日,张遂便来还书。

尹崇笑眯眯地说:“这书是深了点,我研究这么些年都还没摸着门道呢。所以你也别灰心,轻言放弃,再研究研究吧,不急,不急。”

张遂很轻松地说:“这书我已经研究明白了”。

见尹崇似乎不信,张遂便拿出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大衍玄图》及《太玄义决》。

(嘿,你看人家的学习方法,读一本书,顺便把研究论文也做好了!)

尹崇一见大惊,再一谈,才知道后生可畏,敢情人家是真是把这本书吃透了。于是逢人便夸,说“张遂小朋友简直就是颜回再世啊”。

虽然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呀”,但过早成名对张遂而言却未必是件好事。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听说了张遂,有意与其结交。而张遂却明白此时政局的云谲波诡,诸武与李氏势不两立,稍有不慎便会惹来杀身之祸。他又感慨无常迅速,死生事大,便到嵩山出了家,法号一行。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一行的师父是普寂大和尚,而普寂的师父就是大名鼎鼎的神秀。

神秀、慧能同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的弟子。神秀曾做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认为此偈并不究竟,于是口诵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世更加推崇慧能的南宗。不但慧能被奉为禅宗六祖,其法脉也“一花开五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甚至极大地影响了东亚的哲学。而神秀的北宗虽然日后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