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朱元璋私密生活全记录 > 第39章完结

第39章完结

不过,郭子兴死后,和州城僵持的局面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_小′税¨宅^ ·罪/芯*漳¢洁_埂·薪+筷?张天祐和郭氏兄弟的兵马,与朱元璋四兄弟的兵马,不再像过去那样东西对峙了。而是各司其责分散驻札在和州城的每个角落。这种局面的形成,当然与郭子兴的临终遗嘱有关。实际上,无论是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还是朱元璋四兄弟,对这种局面的形成都非常满意。张天祐和郭氏兄弟之所以满意,是因为他们的兵马比朱元璋四兄弟少,这样混合在一起,也就没有多少区别了。而朱元璋四兄弟满意的原因是,兵马混合在一起,就更容易除掉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而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了。

朱元璋十分明确地对徐达仨人道:“毒死我老丈人这种方法,只能用一次,再用下去,就会引起别人的怀疑了。所以,对付张天祐他们,只能用别的方法。”

◎第20节 全民皆兵

如果,形势一直这么发展下去,那么,不管朱元璋四兄弟采用什么方法,张天祐和郭氏兄弟也会很快地必死无疑。问题是,就在朱元璋四兄弟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的时候,和州城的形势却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白\马!书.院* ~勉_沸¢悦¨黩¢这种变化,使得朱元璋四兄弟不得不暂时放弃自己的计划,而张天祐和郭氏兄弟,也得以苟延残喘了好一段时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5月初,中书省栾城(今河北栾城)人韩山童在颖上县(今安徽颖上县)与刘福通、杜遵道等人以红巾军的名义举起了反元大旗,因为消息走漏,元兵突然包围了韩山童等人,韩山童在激战中被俘牺牲,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儿子韩林儿逃到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内)中,而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则杀出重围,攻占了颖州等地,队伍发展到十几万人,成为当时北方乃至全国最大的一支反元武装力量,这样,他们自然就成了元廷的心腹大患,屡屡受到元军的重兵围攻,形势一度很是不利,但自元相脱脱在高邮之战中被元帝解职之后,他们的力量又迅速壮大起来,刘福通出于自身的考虑,派人找到了韩山童的妻子杨氏和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把杨氏和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立韩林儿为皇帝,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因为韩山童生前自称为大宋徽宗皇帝第八代子孙,年号为“龙凤”,尊杨氏为皇太后,以杜遵道为丞相,刘福通自己为平章政事,刘福通的弟弟为枢密院事,又拆邻县鹿邑太清宫的木材建造宫殿,组建了一个基本上模仿元制的政权。\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有了政权,就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韩山童是江北最早起义的红巾军首领,现在“宋”政权又是江北最大的一支红巾军武装,所以刘福通便以为“宋”政权完全有资格统领江北各地所有的红巾军,于是,“宋”丞相杜遵道便以“宋”皇帝小明王的名义派使者分赴江北各地的红巾军驻地,让各地的红巾军选一名代表到亳州商议统一指挥和论功封赏的事情。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宋”丞相杜遵道派了一个使者到和州城后不久,杜遵道就死了。杜遵道是刘福通派亲信害死的。杜遵道死后,刘福通就自命为丞相,后来又自封为“太保”。实际上,“宋”政权是掌握在刘福通的手里的。“宋”皇帝小明王只不过是刘福通的傀儡。

和州城的人当然不知道“宋”丞相更迭的事情。杜遵道的使者到和州的时候,朱元璋不在城里,他领兵去平定和州城外的一处地主武装的挑衅。张天祐和郭氏兄弟觉得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便瞒着徐达等人,由张天祐作为和州城的红巾军代表,随杜遵道的使者去了亳州城。张天祐从亳州城回来的时候,带了一张“宋”皇帝小明王的“委任状”,任命郭天叙为和州城红巾军的“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委任状”中还规定,从此以后和州城军中文告,均用“龙凤”年号。刘福通的“宋”政权委任郭天叙为和州城红巾军的“都元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