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达点头道:“我这种做法,就是大哥经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叫做防人之心不可无。·0`0`小¢税-旺. \首-发?”
过了一个多月,徐达认为衢州的一切基本上都上了红巾军的轨道,于是就与常遇春一道,在这一年的十一月,领兵六万,攻下了石抹宜孙的处州城。
红巾军攻下处州之后,浙江中部和西部就都成了朱元璋的天下了。这样,朱元璋的地盘便大为扩展,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占有了很重要的一席之地。什么事情都有利有弊,朱元璋的地盘扩大了,而敌人也随之多了起来。他的领土,东面北面邻张士诚,西面邻陈友谅,东面邻方国珍,南面邻陈有定。四周的邻居,没有一个不是朱元璋潜在的敌人,而且还都十分强大。
朱元璋得知衢州、处州相继被攻下,心里异常高兴,急忙派人通知徐达、常遇春马上着手做好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着人南下去笼络方国珍,不要让方国珍与红巾军闹摩擦——这个时候,那陈有定在浙江的势力还相当地弱,对红巾军基本不构成威胁——另一件事情是,朱元璋叫徐达、常遇春筹集十万精兵,先北上攻取张士诚的地盘绍兴,然后马不停蹄地朝北打,一直打到江苏境内,最后逼向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秒^彰!結+晓?税.旺, _勉\沸_越_毒/与此同时,朱元璋命令镇守镇江的周德兴南下,与驻守常州的汤和、廖永忠会合,先攻取无锡城,再向苏州城挺进。朱元璋还告诉徐达、常遇春、周德兴、汤和等人,他自己已经调集了十几万大军,计划先开到芜湖,然后一路东进,到达太湖西岸后,分兵两路,一路北上,与周德兴汤和会合,一路南下,与徐达、常遇春会合,两路大军,沿太湖东岸,从南北两面夹击苏州城,一举将张士诚的势力清除干净。徐达攻下处州之后,便学着朱元璋的样子,到处拉笼封建知识分子在处州城里为官。就在这拉笼的过程当中,徐达听人谈起,说是在处州青田县境内,住着一位名声十分显赫的读书人,姓刘名基。徐达还听人说,那刘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极富军事韬略。既有文化,又懂军事,徐达自然要把刘基向朱元璋推荐。不过,徐达是个稳重的人,在向朱元璋推荐刘基之前,他把刘基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
刘基,字伯温,处州青田县人,世代书香门第,据说是北宋杨国公刘光世的后人。-狐/恋¢文′学+ !唔+错!内?容^刘基打小的时候起就很聪明,有“神童”的美誉。长大后,刘基更是聪颖过人,十四岁考中了秀才,两年后考中了举人,二十三岁一举中进士。只是因为当时的元廷贬压南人,刘基虽然考中了进士,但却在家乡闲居了整整三年,三年之后,才被选派到江西高安县做了一个县丞。虽做了县丞,但也郁郁不得志,一是觉得自己的才华难以施展,二是那些蒙古贵族根本就看不起他刘基。于是刘基就有了辞官的念头。不久,刘基被擢升为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看起来刘基的官是升了,但刘基仍然觉得自己毫无作为,一是那些蒙古贵族经常无端地陷害他,二是他自己的主要兴趣好像不是在什么学问上而是在军事谋略上面,所以他做了儒学副提举之后没多长时间,便辞官回到了家乡。方国珍起兵反元之后,元廷浙江行省推荐刘基为元帅都事,帮助那石抹宜孙镇守处州。刘基以为,他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于是,走马上任之后,他鼓动石抹宜孙,对浙江的农民起义军采取诱降和屠杀两种手段进行镇压,使浙江的农民起义大受挫折。对方国珍,他坚决主张用武力解决,并亲自征调军队,还拟好了对方国珍的作战计划。然而,元廷不想对方国珍动武,只想对方国珍招安。刘基的想法与元廷的想法发生了冲突,冲突的结果是,刘基被贬为处州路总管判官。不仅仅是贬官的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刘基做了总管判官之后,手中就没有兵权了。没有兵权,刘基就不可能在军事上有一番大作为了。所以刘基就非常失望。失望之余,也就是朱元璋向浙东进军之前,刘基再度辞官回到老家青田。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诗篇,用来反映自己内心的不满和失望。比如,他在《次韵和孟伯真感兴》一诗中写道:“平时盗贼起成云,厚禄能无愧庶民。樽俎自高廊庙策,经伦不用草茅人。”诗中用“草茅人”自比,表露了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怨恨。再比如,他在《忧怀》一诗中这样写道:“群盗纵横半九州,干戈满目几时休?官曹各有营生计,将帅何曾为国谋?猛虎封狼安荐食,农夫田父苦诛求。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