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氏赶紧言道:“不……妾身跟大人在一起,永远都不会害怕。·3!3^y!u′e.d·u′.~c~o,m/”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道:“这就对了。你记住,跟我朱元璋在一块儿,天就永远塌不下来!”
朱元璋一边说着话一边就将孙氏搂在了怀里。这一回,他真的有点想搂抱她的身体了。尽管内心里依然沉甸甸的,但同先前相比,朱元璋无疑要轻松许多。故而,他一边用手在孙氏的身体上抚着一边自言自语般地道:“我估计,到天亮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走下城楼了……”
孙氏听了朱元璋的话后大吃一惊。天才刚刚黑,天亮时才走下城楼,岂不是要在这城楼上干坐一夜?然而,孙氏不知道的是,朱元璋又一次估计对了。
吴三省中了朱元璋的空城计,失去了绝佳时机。待到徐达、常遇春赶来时,吴三省才恍然大悟,才知道池州果然是一座空城,可这时醒悟太晚了。在徐达和朱元璋的夹击下,吴三省全军被歼,自己最后被活捉,朱元璋得胜后,率人马回到应天,他要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进攻陈友谅,可就在这时,那陈友谅却率先发难,朱元璋刚回到应天,陈友谅的水军就攻过来了。/l!k′y^u/e·d`u¨.^c~o?m+而且,陈友谅这一回进攻的对象,不是池州,也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是应天城的南方门户——太平。
这是龙凤六年(公元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的夏末秋初时节。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一带纠集了二十余万兵力,包括大小战船近七百艘,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出发,顺长江水而下,置朱元璋的地盘池州、铜陵和芜湖等据点于不顾,直达太平,向朱元璋发起了面对面的挑战。
陈友谅不仅兵马众多,而且那些战船也好生了得。六七百艘战船中,有一百多艘大战船。这可不是一般的大战船。看一看这些大战船的名字: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光听到这些战船的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到心惊胆颤了。而实际上,陈友谅的水军,就战船而言,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
陈友谅如此兴师动众,当然不只是要攻占一个小小的太平。¨x~x,s/w!k_.¨c¨o·m!他是想先把太平拿下来,然后以太平为落脚点,去攻打朱元璋的大本营应天。太平距应天只有不到二百里路,打下太平,就等于是打到应天的大门口了。这样看来,陈友谅在池州送给朱元璋的那封信,当真不是开玩笑。
◎第42节 向应天城开进
陈友谅本来想,二十多万大军,六七百艘战船,攻打一个小小的太平府,还不像随手捏死一个蚂蚁那样轻松自如?然而,陈友谅一连向太平猛攻了三天,竟然没有攻下来。陈友谅连攻太平三天失手,固然与太平府城墙比较坚固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驻守太平的朱元璋的将领太过英勇了。因为太平是应天城的南方门户,所以朱元璋就派了两个得力大将镇守。一个是在朱元璋军中赫赫有名的黑脸猛将军花云——花云的勇猛之名,在朱元璋军中仅次于常遇春,另一位大将叫朱文逊。如果花云和朱文逊的身边,有个一两万人马,那陈友谅要想拿下太平城,恐怕很不容易。只可惜,由于朱元璋在长江沿线及皖南浙东一带发展太快,兵力都分散了。当时的花云和朱文逊的身边,只有3000兵马。3000兵马要想抗住陈友谅的二十多万军队,真是谈何容易。所以,尽管花云和朱文逊连续打退了陈友谅的三天进攻,但手下的弟兄已所剩无几,而且,在第三天的战斗中,朱文逊不幸中箭身亡。
尽管花云勇猛抗敌,但最终还是被陈友谅抓住乱箭射死。
攻占了太平之后,陈友谅十分得意,以为应天城指日可下。他这么想当然是有道理的。应天城内,朱元璋的兵马不过十万,而水军只有一百多艘战船,短时间内,朱元璋还无法从别处调集兵马,即使朱元璋有时间从别处调集军队,那朱元璋的地盘就得大大地收缩。
所以,陈友谅反而不急于去攻打应天了。一是应天毕竟是朱元璋的大本营,要去攻打,总得要准备准备;二是陈友谅以为,在攻打应天之前,自己得先把一件事情做了。
陈友谅派亲信张定边把皇上徐寿辉接到太平,后又杀死了徐寿辉,还对外谎称皇上暴病不治而崩。
杀死徐寿辉的第二天,太平一带连天的大雨。雨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