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当时的条件所决定的,一旦遇上天灾,生活将无保障。所以,在原始人祭天祭地的同时,也对植物进行崇拜,祈求丰收,表达了原始人最真诚的心愿。
6。龙图腾在中国众多的图腾崇拜中,一般都有地域的区分和民族的差别,唯有龙图腾,则是中华民族所共有的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起源同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关。
龙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命运的主宰,世世代代为人崇拜,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龙是帝王和皇权的象征;另一方面对龙的崇拜,也包含着自然崇拜的因素。在神话传说中,龙能够行风使雨,人们为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拜龙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历史上,人们对龙的传说很多,而且众说纷纭,在史书记载里,也把龙描写得神灵活气。《庄子•天运篇》:"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说文》里认为:"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说苑•辨物篇》云:"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箸也。一有一亡,忽微哉裴然成章,虚无则精以和,动作则灵以化"。《尔雅翼•释鱼》:"世俗画龙之状,马首蛇尾"。"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拟鹰,掌似虎,耳似牛,头上有物如博山,名曰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如蚕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在《广雅•释龙》中,对龙有这样的描写:"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述异记》里这样说:"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可见,古代传说中的龙有多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