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处祭坛的整体建筑来看,布局对称,主次分明,又以成组成群的石堆为特点,选材讲究,技术较高。~d¢i.y-i,k¨a*n~s\h~u-.+c′o+m?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们对祭坛花费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可见当时的祭祀活动也是人们生活中一项主要的内容。这处祭坛,可能就是当时人们从事某种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这也
① 《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88 年第1 期。
① 《辽宁省■左县东山咀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 年第11 期。是迄今发现较为典型的祭祀遗址,距今年代约为5 千多年。
不少意见认为,东山咀遗址的祭坛,可能具有祭祀女神和农神地母的不同意义①。
这处祭坛遗址的发现,使我们联想到同期文化中的女神庙,我们曾在"生育崇拜"一节中阐述了关于陶塑女神像的意义,看来祭坛与女神庙有着内在的联系。就是说,东山咀祭坛遗址,在当时可能是一个大型的祭祀场所,不论是祈求生育,还是祭祀农神地母,都要在这里举行。·y,p/x?s+w\.,n\e_t~从建筑形式和布局来看,当时的祭祀活动已经发展到了复杂的程度。这种独立形成的祭祀庙宇,也可能是一个大的氏族部落所拥有的祭祀圣地。
在红山文化的积石墓中,都是以石垒墙,以石筑墓,以石封顶,也是作为祭坛的一种形式。所以,这种积石墓,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红山文化时期祭祀的认识。
1983~1984 年,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大青山阴山山脉,调查发现了1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在莎木佳、阿善和黑麻板遗址发现了保存比较完整的祭坛遗迹①。
莎木佳遗址的祭坛,是由3 座圜形土丘组成,作南北中轴排列,由北向南一次渐小,彼此间隔一米左右,最北边的土丘高1.2 米,绕土丘基部和腰部各砌一个方形石圈,四角均呈弧形,基部石圈7.4 米见方,腰部圈为3.3米见方。石圈均与现地面平齐,宽40 厘米。在土丘的顶部还平铺一层石块,中间土丘位置高0.8 米,沿土丘基部砌一个长方形石圈,东西3.8 米,南北3 米。+二,8\看,书/徃^ \免.肺·岳+黩,在这座土丘的顶部,发现了两件磨制石斧,斧身平卧,埋在土中。南边的土丘略高出地面,绕土丘基部砌一个直径为1.5 米的圆形石圈。结合其它遗迹现象观察,圆圈附近有石砌的房屋基址,这处祭坛可能是当时人们在此举行祭祀活动留下的。
阿善祭坛遗址由18 座石块垒砌的圆锥形石堆组成,作南北一线排列,全长51 米,平面略呈弧线形。这座遗迹距遗址中心约90 米,以最南端的一座最大,底径8.8 米,高2.1 米,其后有16 座规模相同的石堆,底径在1.4-1.6 米,高在0.35-0.55 米之间,彼此间距离一般在0.8-1 米之间,个别为4 米。在最后两座石堆空档的西侧,还单独修建一座圆形石堆。
这些石堆建筑的基础,都选择比较规整的石块垒砌,基底筑于生土之上。石堆的东、西、南三面,保留有石砌墙址,呈垄状堆积,东西各筑一道,南墙筑有三道。在最南端一座右堆与第一道南墙之间,有一块开阔的台地,间隔29.4 米,为一处很大的活动地带,看来当时的祭祀活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形式和规模。
另外,在黑麻板遗址也发现有与莎木佳遗址基本相同的祭坛遗迹。
上述祭坛遗迹的年代,碳十四测定为距今4240±80 年,在年代上比东山咀祭祀遗址稍晚,规模也略有区别,但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第一、都选择面对河川的较高处;第二,在建筑方面,都是采用大方框里套筑小方框或是用石块垒砌成的圆形圈。反映出中国北方原始居民的祭祀活动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1975 年,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发现两处属于龙山文化的祭祀遗迹,一
① 《座谈东山咀遗址》,《文物》1984 年第11 期。
① 《内蒙古大青山西段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6 年第6 期。
处是用河卵石铺成的长方形石块建筑,长0.9、宽0.6 米,选用的河卵石块大小比较均匀,铺砌相当规整,在遗迹西南约1 米处,发现一具完整的狗骨架,在狗骨架下,整齐地平铺着一些陶片,附近还发现一座墓葬。看得出石块建筑、狗骨架与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