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尚属较早的华北地区的磁山文化,距今7 千多年,尽管磁山遗址中缺少墓葬材料,但在一些灰坑中仍然发现有成堆放置的人工饲养的猪狗骨架,而且均属成年个体。′E.Z?暁^税/王′ \吾¨错?内*容`
磁山文化中的农业资料非常丰富,大量的粮堆积,充分证明磁山人在7千年前,就是一个农业民族,遗存中,堆积粮食的灰坑占总数的23%,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粮食已有了剩余,这给家畜饲养提供了条件,推动了饲养业的进步。同时,也为埋葬家畜的宗教祭祀提供了物质条件。磁山文化资料表明,以埋葬猪狗为方式的宗教现象,在中国至少有7 千多年的历史。
河南安阳鲍家堂发现了一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清理了两个袋状形灰坑,这两个坑对了解葬猪与宗教的关系会起到一些帮助作用。在一个坑的底部,埋葬着一具完整的猪骨架,两前肢和两后肢分别合拢,似为捆绑后埋入的,猪骨架后边放置一件彩陶罐,罐内放一件带孔蚌锥,另一个灰坑共有4层堆积,每层都埋有完整的猪骨架,第1 层1 具,第2 层3 具,第3 层2 具,第4 层4 具,共出10 具。\x·q?i+s,h¢e*n¢.?c_o′m¢有的单具摆放,有的3 具叠压,骨架全为前后肢合拢,似捆绑后埋入的。这两个灰坑均位于陶窑附近,并且同出1 层,可能是为烧制陶器过程中的一种牺牲,从而反映了人们对烧制陶器的重视。
黄河流域从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普遍兴起了埋葬整猪或猪头的葬猪习俗,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埋葬方式。
在山东邹县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存中,发现了两个猪坑,其中一个坑呈圆角梯形,埋葬一具完整的猪骨架;另一个坑为圆角长方形,在埋葬的整猪上下,各用缸片铺盖。这是一种特殊的葬猪方式,具有明显的宗教意义。其中一个猪坑位于墓葬和房子附近,显然是为祭祀房子的建成或为祭祀墓中的死者而设立的。
在山东曲阜西下侯大汉口文化的125座有随葬品的墓中, 以上随葬13猪骨。有的用半只猪,有的用下颚骨,其中有43 座墓出土有96 个猪头,最多的一座有14 个,有的还把猪头放在浅盘大豆中。?优′品`小+税/王! `冕+费~粤·读,
诸城呈子遗址,9 座墓共随葬猪下颚骨42 个,一座墓最多13 个。在三里河遗址中,有18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共出土143 个猪下颚骨,其中,一个野猪的下颚骨上,有用火对灼的两个对称穿孔,并且出现了用鹿头随葬的现象。
江苏邳县大墩子遗址,有两座墓分别用3 只猪和1 只狗殉葬。M40 狗骨② 吕光天:《北方民族原始社会形态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28 页。③ 唐祈等:《中华民族风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 年版,第506、507 页。架放在墓主人足下,左手还握有一对獐牙钩形器,具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在埋葬整猪的遗存中,有的把猪摆成一定的姿势,在西夏侯第二次发掘时,有一个坑埋着一具完整的猪骨架,四肢弯曲,规整地合拢在一起,似捆绑后埋入的。这种埋葬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应是受到一定的意识所支配。中原地区,相当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的大何村第四期遗存,就有专门埋葬家畜的现象,这一期的灰坑中,曾出土有两具完整的猪骨架。而到河南龙山文化时、已有专门为祭祀设立的羊坑。白营龙山文化村落遗址中,发现一个不规则圆形坑,坑内侧放着一具羊骨架,前后肢呈重叠状,似经捆绑,看来与祭祀房屋的奠基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黄河流域下游,相当于龙山文化的山东砣矶岛大口遗址一期文化中,发现7 个专门埋葬猪狗的兽坑,其中有3 个坑在猪骨的上边压有5 块大石头,几乎盖住了整个猪骨。有的坑内填有马蹄、螺夹、海蛎壳以及小石子等。在比它稍晚的二期文化中,也发现有3 个相同的兽坑。兽坑与墓葬相邻,在墓中的人骨架上也常有大石块压盖,尤其是在二期文化一号兽坑的旁边,有一个直径为0.48 米的圆形坑,坑内有上下3 层石块,中层铺有3 块较大的石块排成"品"字形,上层是在中层的3 块大石头上又盖一块大石头。这种现象应该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又根据这些遗迹在遗址中的分布来看,都在山顶的南坡下,因而发掘者也认为,这些特殊的兽坑可能就是祭祀山神的。同样,在黄河上游,用猪作祭祀的现象,在原始社会末期的齐家文化中表现得也非常突出。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