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正在海天一色的沙滩上玩耍。
望着聪明伶俐的儿子,玛丽亚·毕加索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喃喃自语道:“这孩子,如果参军入伍,肯定能当将军;如果从事宗教,可以成为教皇的!”正在嬉戏的孩子听到母亲的话,立即抬起头,大声地喊道:“我想成为画家,所以我是毕加索!”
毕加索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据母亲说,小毕加索学会发的第一个音节是“匹兹”,“匹兹”是铅笔的缩音。年幼的毕加索是向母亲索要画笔画画吧。
14岁时,父亲把毕加索送到巴塞罗那美术学校。这是一所正规的艺术学校,规模和名气都较大。考题是画一个披着被单的模特儿和一个站立的裸体人像的素描,考试时间是一个月。
可毕加索仅用一天的时间就交卷了。素描的艺术水准让阅卷老师震惊,毕加索跳过初级班升入高级班。
1900年,毕加索第一次到巴黎,受到了印象派以及后期印象派画家的影响,同时也常到博物馆临摹古代大师的作品。1904年他定居巴黎之后,至1906年这一早期阶段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现实主义的品质与古典主义的某些手法。
这期间,他深入下层人民的生活,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抱着深切的同情,对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的讽刺。他这时期的主要作品《少女肖像》、《年老的犹太人与孩子》、《球上少女》、《丑角之死》、《人生》等,都表现出他对卑贱的穷苦人寄予的深厚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