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海潮音的广州,在“万木草堂”,雄心勃勃、有大抱负的康有为,带着才华横溢的梁启超和其他年轻而有朝气的弟子,日夜探i寸新思想。发出变法的呼喊,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历史图画。昔日读梁鼎芬赠康有为的诗句:“万木森森一草堂”,我想象“万木草堂”是在一片树林之中。环境清雅,蓝布师生,胸怀天下,激扬文字。我在“邱氏书室”门前屋后徘徊,不见一棵树的影子,更不要说上百年的森森古木,心中未免有点失望。其实,培养了梁启超这些森森之木的“万木草堂‘周围哪怕没有一棵树•也完全无愧于“万木草堂”之名。
“覆巢几见能完卵”
大名鼎鼎的康有为因为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现在的佛山市南海区),而被叫作“康南海”,戊戌变法使他踏上流亡之路的同时也使他名垂青史。另有一位南海出身的历史人物张荫桓就没有这么幸运,他因为参与那场功败垂成的变法几乎掉了脑袋,侥幸多活了两年,到1900年还是被慈禧太后下令杀了,《清史稿》虽然为他立了700多字的一篇传,但对于他的惹祸上身、惨死结局都缺乏翔实交代。
张荫桓不是科举正途出身,他的从政生涯是从捐了候补知县开始的。因为能干,他受到地方大员的赏识,步步高升,进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出使美国、西班牙、 A$31胃秘鲁四年多,成为驻外使节中的佼佼者。回国后,他任户部左侍郎六年,翁同龢对他十分倚重,在日记里称许他“此人才调,究胜于吾”、“真绝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