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因身历戊戌变法而暴得大名,流亡海外16年,“周游大地,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晚年在他所反对的民国安享富贵尊荣。?鸿¢特·晓¢税*徃? !庚?辛!最?哙¢他支持张勋复辟,可惜只捞了个弼德院副院长的虚职。他在西湖边筑庐,娶得孙女辈的西子姑娘为六姨太太。他在《大同书》中鼓吹的一夫一妻从来没有想过要身体力行,那只是给后人研究的思想罢了。我曾说,不能落在大地上的思想是不会发芽的。在百日维新之后,康有为实际上已成了个拉倒车的。相比之下,他的学生梁启超后来的贡献要在他之上,他晚年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在学术上还多有建树。
近些年来。研究这段历史的专家作过许多努力。越来越多有关戊戌变法的历史细节被挖出来了。大量可靠的史料可以证实,康有为确是维新运动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者,但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那么重要,比如光绪帝的那份密诏不是写给他的,比如所谓1300多名举人联名“公车上书”并非事实,当然,他起草的那份文稿还是所有上书中最精彩、最有分量、最激动人心的。\小`说^宅_ !吾~错′内.容?诸如此类的史实正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从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一共103天,光绪帝下的新政诏书就有100多件,几乎每天至少都有一件,真的是像雪片一样飞到全国各地,涉及经济、教育、工业、商业、农业、行政等各个方面。令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就是要认真执行也来不及。何况多数地方还在观望中。到了9月22日,北京政变已发生,已开缺回原籍江苏常熟的翁同龢还在日记中说:“自明发皆归电报后,络绎纷纭,新政焕然,目不暇接。”第二天,他读到21日的电传阁抄。才知慈禧太后已再次垂帘。
当时全国的18个行省,只有陈宝箴主持的湖南真正推行了新政,尽管不断遭到守旧势力的反抗、抵触。而且,湖南新政的起步要比百日维新更早一些,到戊戍年已有一定基础。
往事如烟,世局如棋,不以诗名的陈宝箴在维新失败后留下意味深长的诗句:“乾坤泡幻局如棋,独立苍茫事可悲。.求′书+帮, ~追′嶵,鑫~璋-结.”
戊戌年的伤痛并未过去。110多年的时光,即使放在千年纪的尺度下,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110年了,戊戌年的伤痛并未过去。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眼睛,依然在菜市口的上空看着这块他们为之流尽了热血的土地,梁启超在《新中国未来记》、碧荷馆主人在《新纪元》中幻想的那个中国仍隐伏在历史的地平线下面。
对于清王朝来说,发生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是一次最有希望的自我拯救,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王朝制度将完成“明治维新”式的自我更新,不流一滴血的和平转型无疑是成本最轻、代价最小的。上天赐给中国的良机是当时年轻的君主光绪帝自愿选择了这样的转型模式,这是一次空前的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在漫长的编年史中,这样的机会不仅极少出现,而且稍纵即逝。如果能很好地抓住这次机会,我们这个饱受苦难和凌辱的民族就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地跨人现代制度的大门,免去数不清的灾难、浩劫、流血漂橹,以及近乎绝望的等待。然而,众所周知,戊戌年的维新大剧从拉开序幕到黯淡收场,只持续了短短百日,从来不想放弃绝对权力的慈禧太后再次从台后走到台前,垂帘听政直至临终。贵为皇帝的光绪有苦无处诉,甚至有泪都无处流,他在戊戌年的变革梦昙花一现,预示了中国通往现代之路的无比艰难。深宫的怨恨和民族的创痛,穿越百年都难以平复。
1898年的中国,光绪帝手中确实没有足够的权力,至少没有改写历史、扭转文明航向的实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必败无疑,如果参与维新变法的志士大臣运筹好了,能一步步地稳健推动渐进的变革,也未尝不能逐渐化劣势为优势。历史没有命定。
有人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仅因为慈禧太后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也是因为康有为、梁启超代表的维新派“人谋不臧”,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康有为确实有急于求成的一面,因步子迈得太急而导致决策失当,这一点不容忽略。上百年后,当我们回望历史、反思历史时,如果仍停留在对保守势力、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味谴责上面,无疑太简单化了,对于维新阵营设计的方案、背后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