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奢侈和傲慢,看到世纪之交的那场动荡——使馆区被义和团围困时的真实状况,看到八国联军铁蹄踏进北京时的场面,看到慈禧太后重返北京和她出殡的那些镜头……这些照片所呈现的细节,往往能让人感叹不已。我看到他拍下的西北民众的那些肖像,男女老少,特别让人震撼。1902年1月,惊魂已定的慈禧太后带着她挟持的光绪帝从西安回到北京,在大批士兵马队护送下,乘着马车、轿子一路风尘颠簸而来,远处冰面上是三三两两跪着的顺民,总觉得弥漫着一股凄凉之意。相比之下,八国联军的军容、枪械和刺刀,他们的飞扬跋扈,踏人异国之都如人无人之境的狂态,都足以让一个古老民族在感受屈辱的同时,重新思考未来,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莫理循目击晚清以来的一系列变革:立宪政、兴学堂、发股票、办铁路、练新军……1907年,远在新疆具有近代议会性质的咨议局虽尚未成立,他留下的照片却有一幅挂着“新疆咨议局”的牌子,虽然房子看上去很不起眼,像个普通的北方农家院落,光秃秃的枝丫,一片冬天荒凉的景象。在广西桂林的一次官方集会上,高悬着“立宪万岁”的匾额,会场上不同的服装就是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风景,一边是穿清朝官服的大小官员,一边是穿着新式校服的小学和师范学堂学生。1909年11月9日,在慈禧太后的葬礼上,我们还可以看到新军士兵已剪去辫子。然而变革来得太晚了,任何良药也救不了一个垂危的病人,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不可回避的。莫理循以记者的身份介人了这一重大的历史进程,并为袁世凯登上历史的大舞台立下了汗马功劳。袁最终以民国总统而称帝,回到王朝的老路,这是莫理循这个“高等政治顾问”意料不到的,也是他不能同意的。从1913年到1915年,蔡锷曾和莫理循有过来往,莫理循文件中保存着蔡锷写给他的便笺、请柬。目睹英年早凋的蔡锷英气勃勃的亲笔手迹,我想起的是莫理循和袁世凯的那一番对话:1916年2月7曰。其时蔡锷在西南举起护国反袁的旗帜已有一个多月,莫理循直截了当地告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