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在德国“少年中国学会”最重要的发起人是富有魅力的王光祈,1892年出生于四川,在左舜生的记忆里,“光祈这个人的长处甚多:办事负责任而有条理,待朋友充满热情,求知甚切,而表现力也很强。我从没有见过他一篇模糊不清的文字,也从没有见过他一次拖泥带水的行为”。当时,在这批受过良好教育、热情似火的年轻人中.1893年生于湖南的毛泽东并不显得突出。左舜生记得第一次在上海见到他的情形。他们还摆过一回龙门阵觉得他了无异人之处”,“只是土头土脑的一个苦学生”。与光彩照人的王光祈不可同日而语,王只比他大了一岁。
“山之崖,海之湄。与我少年中国短別离;短別离,常相忆!……”这是王光祈出国留学之际写下的《去国辞》,他没想到这是一次永別离,1936年他在德国谢世。在经历急风暴雨的岁月涤荡之后,这个名字早已被人遗忘。一个年纪轻轻就深刻影响过时代的人,没有被林林总总的时代潮流裹挟,坚持自己的独立选择是何等不容易。我们不能因为他被遗忘而轻视他的理想和追求,更不能以事后的成败观来评判历史,回到历史。就是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那是现代中国的一个新起点,本来有无数的可能性,没有命定的道路。只有确定的价值,无论到什么时候,后者才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这些年,我先后看到过两本关于“少年中国学会”的研究著作,一本是已故王小龙先生的《少年中国学会研究》,一本是陈正茂先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少年中国学会”史》。这个学会以及相关的历史值得更深入、详尽的研究,这些会员们在20世纪的选择、命运各不相同,展开来就是一部波澜壮阔也是云谲波诡的现代史,会员们各自不同的命运要远比这个团体的命运来得复杂而丰厚,在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更丰富的历史信息。感受到中国社会进程的艰辛和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