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战将。他写过一本大受欢迎的《欧洲文艺复兴史》,14个月内曾连续再版三次。当然,他一生最高的成就还是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留下了《国防论》等军事学著作。抗战之前,国民政府要找一个人去西方考察现代军事,至少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精通外语,二是有军事天才,三是驰名海内外。兼备这三条的只有一个蒋百里。
“一生事业在名山”
半世功名随流水一生事业在名山。1934年7月26日,雁荡山石门潭清澈而不透底的水吞没了蒋叔南的生命。冯玉祥送来这样一副挽联,为这位而今已被世人遗忘的民国人物盖棺定论。三天后,上海最有影响的《申报》报道了蒋叔南去世的消息,称他早年参加革命,曾在沪军都督府担任军职,与黄郛同事,“后隐居温州雁荡山,考览名胜,导引游客,凡游是山者,莫不称便”,因此赢得“雁荡山主人”之名。他生前曾自称“山贼”,1924年他作为151位代表之一到杭州出席浙江省自治法会议,善饮的他在酒席上被称为“酒王”,他在诗中说:“昔年策杖为山贼,今夕举杯作酒王。”这大概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山参与重大政治活动。
蒋叔南是我故乡最有名的民国人物,从小在山中来去,到处可见与他相关的踪迹,摩崖石刻,造桥铺路,修缮景点,他的传奇生涯和至今没有揭开的死亡之谜。都能引发乡人的猜想。直到去年,卢礼阳先生编校的《蒋叔南集》由黄山书社问世,我才有机会更多、更深人地了解他。此书厚厚800多页,收人他生平游记、诗文和相关的许多史料,还有翔实的年谱。一个早已被遮没在沧桑烟云中的人物,蓦然回首,仍活在历史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