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o;外国大学者中尽多是由作人书记起家,何况颉刚只做北大助教,并非胡适私人书记。”很奇怪,此文未及《中国小说史略》,大约他已知抄袭说不成立。
最后他说:“今日鲁迅已为文化界之圣人,其著作普及全世界,研究之者日益多。对于彼我之纠纷必将成为研究者之一问题。倘我不在此空页上揭露,后人必将无从探索,故勉强于垂尽之年略作系统之叙述,知我罪我,听之于人,予惟自誓不说一谎话而已。”鲁迅其人其文受到的关注远过于顾颉刚,听听顾颉刚的说法,对于了解这段公案,显然是重要的。
《大公报》评价鲁迅起风波
1936年10月19日,56岁的鲁迅在上海病故。第二天,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海版)用大半个版面作了报道,有《鲁迅昨在沪逝世》的消息,有《鲁迅事略及其生平译著》,还有日本作家佐藤春夫谈《鲁迅之作风将影响口本今后文学》,并配了四幅图片,包括鲁迅遗容、鲁迅近照、鲁迅家属合影、力群的鲁迅木刻像。左下角另有一则《悼鲁迅先生》短评,就是这则不足300字的短评引发了一场风波:文艺界巨子鲁迅(周树人)先生昨晨病故于上海,这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他已是世界文坛上的有数人物,对于中国文艺界影响尤大。自《呐喊》出版,他的作风曾风靡一时。他那不妥协的倔强性和那嫉恶如仇的革命精神,确足代表一代大匠的风度。他那尖酸刻薄的笔调,给中国文坛划了一个时代,同时也给青年不少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