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期担任张学良的秘书。也很想有所作为,只是感到经费短缺,不能大举改造。
10月18日,胡政之还发表社评《东北之游以后》,对张学良暂时没有实现东北易帜作了三点说明,为张公开宣布易帜埋下了伏笔。此时离张正式宣布东北易帜尚有两个多月。1929年上半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铁路事件”,震动世界。7月下旬,胡政之第二次亲临东北采访,连续在《大公报〉〉上发表《再游东北》通讯五篇,对这次中东路危机作了详细调查,但没有与张学良见面。文中提及张的作为时还是肯定的,比如讲“张学良返沈阳方分调各军,积极布置”等,又讲“此次对俄事起,以万福麟部出动最速,万随张学良久,所部尚有相当之新式教育,故海拉尔方面,军纪风纪,名誉不恶”等。
1930年9月,以蒋介石为一方,以阎锡山、冯玉祥等为一方,以中原为战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战,双方打得天昏地暗、难分难解,牺牲了大量无辜的生命。双方都在拼命拉拢张学良,东北道上,各方密使、说客络绎不绝,而张始终没有表态,他的取向几乎成了一个谜。在这场战争胜负的天平上,已没有人怀疑最重要的砝码并不是交战双方,而是雄居东北、按兵不动的张学良。胡政之就在这时悄然出关,第三次亲赴东北采访。9月17日,张学良在东北边防长官公署单独接见了他的老朋友胡政之。张明确告诉胡,他准备人关。胡政之立即用事先与张季鸾约定的暗语给他发电报:“请汇三百元。”9月18曰,《大公报》即在要闻版头条刊登专电《东北对时局态度揭开,根据三月东电呼吁和平》,并配发了张学良的半身照片。以胡政之和张学良的私交,他才得以顺利完成此行的采访任务。赢得了一条重要的独家新闻。报纸面世,张学良的通电尚未发表。9月19日,《大公报》在要闻版头条刊登张学良拥蒋通电,并发表社评《时局感言》,肯定张学良:“昨日张学良一电。对目前罢战,想有重大效果,是则与民众利益一致之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