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是提供了许多其他作品难以替代的第一手的证据,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能显示出其珍贵价值,这毕竟是一个亲历者留下的现场记录。当缅北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很多弟兄已两个月不曾脱过鞋袜,由于长久浸在泥浆水泽里,等到要脱下鞋袜。脚上的皮肤附着在袜子上整个地被撕下来。这个真实的历史细节和那些悲歌慷慨的牺牲同样感人。
建都北方的民间声音
时值1937年11月20日,日寇兵临南京城下,国民政府宣布以重庆为战时陪都,准备长期抗战。战争打到1943年9月25日,胜利已日渐临近,很多人开始憧憬战后的生活,思考战后的国家命运。这一天,当时重庆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篇社评。题为《战后国都定在北方》:中国是大陆国家,同时也是海洋国家,应该海陆兼顾。我们的外患,可能由海上来,更可能由大陆上来。怀想战后的国际关系,我们的主要外交对手是美英苏曰四国。……我们战后的外交,是从海上接受英美的资本与技术,在大陆上与苏联合作,以防曰本的再起。由关系国家安危的国防观点上看,我们战后军事外交的重心是在北方大陆上,所以我们的首都应该建在北方,才能够策应周全。中国各朝代的历史事实,建都北方的享国较久,建都南方的享国就较短,其中实在有一个大道理。因为南方较富,政府设在财富之区,其施政标准就较奢丽,派粮课税比较繁重,国家艰难,民生疾苦,皆不甚感觉真切,就会出乱子。反之,政府若设在北方较贫之区,其施政标准就较朴实,就比较知道艰难辛苦,而政简民洽,就自然国祚绵长。文章提出,假如抗战的胜利是完整无缺的,收复了东北,那就应该建都北平。假如胜利打了折扣,东北还没有收复,我们可以建都西安。对于战后建都北方的主张,在此后《大公报》上陆续有呼应^比如1943年11月29日,傅斯年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战后建都问题》,倾向于建都北平;1944年1月2日,地质学家、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的翁文灏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建都济南议》;1944年1月23日。又有地理学家洪绂在“星期论文”专栏上发表《从地略论建都》,“从地略观点,北平最适于做战后统一中国的永久首都”。在这场关于建都的讨论中,有主张南京、北平、西安的,也有主张武汉、长春、济南的,各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