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文献,我们可以看到的,岂止是那个时代教育在参与起草、议决宪法的人心中的地位,由宪法来保障教育经费在整个预算总额中占的比例,相当程度上确实代表了教育在一个时代的价值定位。他们明白,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文明进程,关乎一个古老民族的未来,因此要保证教育经费。这是曾经在历史上产生过的理想,或者说,这还是一个没有完成的愿望。
“没有我们这几十万条破枪”
1945年8月24日,也就是日本投降不久,毛泽东将到重庆前,时在纽约、尚未接到北大校长任命的胡适,从报纸上得知毛泽东通过傅斯年转达对他的问候,又在两天前与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共代表董必武有过一次长谈,他产生了给毛泽东发电报的念头,托朋友王世杰转交。当年的《大公报》上就刊登了这则电报的内容,中心意思是希望“中共领袖诸公爱惜中国前途,努力忘记过去,瞻望将来,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力的第二政党”。他以英国工党为例,50年前只得4.4万张选票,经过长期的和平奋斗,这一年得到1200万张选票,成为绝大多数党。
类似的内容,早在1938年12月10日,哲学家、宪政学家、创立了没有武装力量的在野党——国家社会党的张君劢就在那封致毛泽东的公开信中说过,时值抗战初期,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里提及:“国共两党都有军队,这是特殊历史造成的结果,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张君劢为此恳切指出:“军队应属于国家,不可使军队与特殊主义发生联系……不可属于一党。目前之中央军不可目为党军,且信奉三民主义,未见有何特殊之政治路线……先生所率之军队名曰国民革命军,更望毅然首倡以八路军之训练任命与指挥完全托之于蒋先生手中。”这封信不仅在当年国家社会党的刊物《再生》第10期上发表,其他各地的报纸也多有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