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难改、本性难移”是我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内向性格=不良性格,这是许多人的看法,他们把职场的失意与受挫,归罪于自己性格的内向。事实果真如此?真的就无法改变了吗?当然不是。依照这么多年的体会,我认为,一个人骨子里的“本性”确难改变,但你的人格气质经过后天的艰苦修缮,还是有提升空间的。下面,我们来就几种现象逐一分析。
表象一:内敛不善交际,特别是不知道怎么通过呼朋唤友找乐子,不擅长主动结交积累各式各样的人脉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过去持续很长时间的一种状况。
[问诊应对]:其实,就内向性格本身而言,它应算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当属中性之列,不应戴以“可恨”、“不良”的桂冠,不必十分讨厌。殊不知,内向性格只是一个表象,在其背后掩盖的实质是缺乏自信,没有勇气,不善沟通与交流,脸皮太薄等等问题,而内向性格只是这些问题的外化形式,其核心是自卑。这才是导致自己周遭人际关系不顺的一个根本原因。正是由于搞不清上述因果关系,许多具有自我否定感的内向性格者,把问题全部归咎于内向性格,并试图与此来死死较劲。此举实属不妥。
思路一变天地宽。相反,如果内向者能首先接纳自己的性格,明确自己的人生优势,在平稳踏实的心态下积极努力,找准自己的人生成才方向,不断提高自身“软实力”,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那么你将渐渐地不再在意自己内向与否,因为你已拥有真正的自信,包括对自己的性格。那时你会自然亲切地与人交往,潇洒自如地表现自我,何必还要对“内向”一事耿耿于怀呢?当然,对于许多内向者身上的性格弱点,特别是缺乏勇气这一点,应是必须加以克服的,但克服的前提仍是悦纳自己、善待自己。惟有如此,你对你的行动和努力才能有信心、有耐心。参加工作二十多年来,我自己原本也是非常内敛封闭的,刚开始只会像老黄牛一样埋头苦干,也不知道不擅长、想不到去搞关系,所以开始的发展十分费力缓慢。后来,特别是近几年,惨痛的教训“促醒”自己,必须“褪一层皮”去克服自卑、改善自己,虽然过程艰辛、道路曲折,这心里面常常是在“滴血”,但勇敢智慧地迈出许多方面的“第一步”,在“笔头功”上找到了自信,在掌控工作上找到了自信,其它包括对外交往、拉关系走门子、与小人斗争、家庭关系处理、解决各种棘手难题等诸多问题,经历过之后,你就会发现:一切不过如此!“什么内向不内向”,早已不是问题,被他妈地抛之脑后了。不信,你试试看,不骗你的。
表象二:不善言谈,举止木讷,与别人相处时感觉没话可讲,场面比较尴尬。
[问诊应对]:内向的人一般比较敏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轻易不敢开口,生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诸如社交攻关、公开演讲、行政管理等领域,比外向的人更容易焦虑,也因此被误认为更不擅长。内向的人要在这些领域取得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取长补短、扬长避短,找到并发挥优势,并让优势引领你去改变,最后,终能摆脱“墓气沉沉、本性难移”的“魔咒”。
一方面,要正确估价自己,树立自信心。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应多考虑我要怎么做、要怎么说,想好了再说;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应顺其自然地表现自己,不要过分担忧人家是否注意你,当你与对方交谈时,眼睛要看着对方的鼻梁,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的眼睛区域,这样可以增加你对对方的注意,减少对方对自己的注意。在连续讲话中不要担忧中间会有停顿,因为停顿一会儿是谈话中的正常现象。在谈话中,当你感觉脸红时,不要试图用某种动作掩饰它,这样反而会使你的脸更红,进一步增加了你的羞怯心理。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这只是由于精神紧张,并非是不能应付社交活动。另一方面,要学习研究说话技巧,寻找机会锻炼自己,可以找一些诸如《演讲与口才》等之类的资料研究一下,看看有哪些适合自己的谈话技巧可以运用,平时注重关注搜集一些见闻、笑话、幽默,与自己熟悉的人有机会可以聊一聊,不放过任何发言的机会,比如向经常见面但说话不多的人如邮递员、售货员、清洁员、门卫等问好;与陌生人交往,感觉到有你感兴趣的话题时,就大胆而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要去考虑别人怎么看。按照我的经验,与陌生人或者领导在一起感觉无话时,要迅速平静自己的心情,学会因人、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地没话找话,主动制造一些话题聊起来,以免冷场尴尬。
表象三:腼腆害羞,胆小怕事,当众不敢表现,惧怕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