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即使你才高八斗,老板水平很洼,你也得低下本想高昂的头颅,对老板恭敬从命,搞好服务保障。与老板相处,分寸拿捏很重要,有时还须讲究一些技巧和艺术。否则,你那小日子可能就不会太好过了。我这里所说的老板,还包括那些单位里的“一把手”们。
过去,当小喽喽时,节假日时间基本上都被“迎来送往”无情占用了,我被大家戏称为“三陪先生”,而且大都是一些领导不太重视而又推不掉的接待。
某日,部门领导的某朋友来访,安排我去陪。老一套,我建议送点礼品,请示领导。领导刚刚喝过酒,说:“要什么礼品?!”我阐述了来人的重要性,可领导坚持说,送两提100多块钱的香醋就可以了。
OK,领导的命令必须遵循。我准备了两提100多块钱的香醋,可实在看不过去。可以想象,这么个价钱能有什么好东西,这还不如不送啊。我估计领导是在气头上,现在说什么也没用,可第二天客人要走,到时候再准备就迟了。
于是,我暗自准备了两斤高档点的金山翠牙茶叶,放在车上。第二天,我陪领导在客人住的宾馆见面,领导第一句话就问H:“礼品准备好了吗?”。“按您的意思都准备好了,两提100多块钱的香醋。”“这哪拿得出手啊?赶快去换!”一晚上,领导就变卦了。
我把车开出去绕了一圈,说准备好了,这才救了急。可如果前日我再多说两句,老板一定会说:“你当钱是白来的?说送人就送人啊?!”反而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和老板相处,很多地方都需要注意,考虑问题要全面,反应一定要快。既要维护老板的面子,又要将事情办得比较圆满,体现较强的灵活性。
另外,在对待老板或单位一把手的指示要求上,我觉得,只要是没有明显的方向性错误,都要坚决执行。也就是说,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在理解中执行。
为什么上级的话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的?这是由于上级与下级、老板与下属所处地位、所承担的责任、所追求的目标不同而造成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几个不对称上,正是这几个不对称,决定了要完成共同目标,下级必须执行命令。而且,我深有体会的是,如果你不在那个位置上,以战士的视角思考将军的问题,考虑时真有可能就站不到那个高度和全局来,思路和方法自然就会有失偏颇、捉襟见肘了。
第一个是信息不对称。有人说领导高高在上只看到上层的情况,我在底层最了解民情,所以我不执行。这是很多员工不执行的借口,也是信息不对称的结果。其实不然。员工站在井底,把井底的东西都看得明明白白,却看不到上面的情况,因此与单位大局相比只能算是井底之蛙,只能看到那么大的一片天。老板站在上面看井,想要把井底看得明白,放个探测器下去,甚至放个人下去,什么都解决了。所以,他的视野更加开阔些,想问题站位自然比你要高,更加深远些。
第二个是资源不对称。屁股决定脑袋。下级掌握的人力、财力、物力相比单位而言只是一小部分,而老板既然是你的上司,他掌握的人、财、物肯定要比员工多,而员工的执行力如果和单位的执行方向相反,这是分散人财物,是破坏性的。反方向作为会造成一些干扰,甚至是负作用,把原来剩下的那部分资源也给侵占了,使单位最初的大方向执行方针失去了效用,对单位建设是有大害的。
在执行这件事情上不要怀疑你的上级,即使他有错,也是有概率。但是不执行决策的风险是100%,执行决策的风险却可能只有10%。两害取其轻,两益取其重,没有绝对的东西,不要用这些没有绝对的东西来给自己不执行、不作为找理由。有好多人说我工作干不好、我没有努力工作是因为我的领导不好,环境不好,这是典型的找借口。你是你,领导是领导,你执行了命令然后有反对意见都没问题,人是活的,这次打败了,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但绝对不能在打仗的过程当中不执行。
当然我们提倡在决策前征求意见时,可以畅所欲言,鼓励人尽其言,言尽其意,但如果搞马后炮,会上不说会后乱说就不对。真让你发言的时候,就要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上级否定了你的建议,再让你执行的时候,你就没有任何理由不执行,这才是真正的敬业精神。“老板永远是对的”是一个很明显的管理学道理,但老板不能就因此而“飞扬跋扈”,只有做好自己,给员工领好路,才能在发出执行命令时让员工感受到强大的信服力。因此,通常情况下,我对老板或者说“一把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