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须练嘴上功”。说话人人都会,但不见得人人会说话。一个会说话的人,能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使自己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更容易得到他人的配合和支持。而一个不会说话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遇到更多的阻力,甚至会使别人对自己产生误会,影响人际关系。所以,你仅仅能说还是不够的,还要会说。
过去,我有个同事小刘,男生,人老实木讷,嘴笨不会说,人缘很不好,基本上没有朋友。
在单位小刘跟同事说话,同事要不是爱理不理的,要不就是讽刺他、欺负他。领导也不喜欢他,说他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
小刘的摸样不算丑,就是太老实,话少。他很伤心,每天心情都很低落,有时想世界上他是不是多余的?!有时候都想一了百了算了,但是又不忍心丢下父母。现在,他在外面都不敢跟人家说话,怕人家笑话他傻,在人多的时候总是低着头不敢看人家,说话的时候声音也很小。偶尔交个朋友,也是没几天人家就不理他了,或者慢慢地都开始欺负他,搞得他连朋友也不敢交了。为之苦恼不已。
一个口才欠佳的人,在职场就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境。小刘由于性格内向、思想单纯、不善言辞,在单位屡被欺负。事实上,一个职场人的说话能力,常常被当作考察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评估方案、表明决策、宣传鼓动、组织指挥、公关协调及监督反馈等都离不开口才。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如今的这个社会,谁能驾驭奇妙的“舌头”,谁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关于“好口才”,我认为有低、中、高三重标准。就低标准来说,不说套话、空话,言之有物,是低层级的“会说话”;能灵活、流畅、机智地现场演讲与应答,有效说服听众,是中层次的“会说话”;能吸引、控制、激发他们的追随者,具有超凡说话魅力的领导,才是高层次的“会说话”。其次,好口才要有四度,即高度、深度、密度和力度。高度指有思想的高度;力度指演讲艺术的感染力、煽动性;深度指理论的深度,并且要能够深入浅出;密度指信息量要大,信息量越大标志着领导的能量越大。这些,应成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过去,我也看过许多关于如何培养口才的书籍文章,说实话,拿起来就能用的不多,大多华而不实、就虚论虚。我深感,把握好几下几条,坚持锻造,肯定在说话上会有提高:
用辩证的视角正确看待“说话”这件事。说话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沟通。而会说话并不是指“话唠”,有些人话多,整天叽叽喳喳,反而惹人讨厌。而有些人话少,时不时说出一些经典的话,大家会觉得这人很厉害的样子。所以,说话的目的并不是看说了多少,而是看有没有说到点子上。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嘴笨不会说话,并不是说明自己比别人差,而可能是因为你的内向性格天生注就,也可能是你有思想,但不善于运用技巧表达不出来。嘴笨不会说话,往往是成长环境造成的,小时候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但是长大成年了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后天努力的态度,要对自己负责,从此刻开始,积极地改变自己。18岁之前,我见到陌生人脸红心跳,紧张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二十多年求学、工作下来,不管是主动磨砺,还是被动适应,总算挺过来了,说话虽然达不到演说家的水平,但应付日常还是有余的。因此,任何事物没有一成不变,关键看你愿不愿意“自我革命”,尝试改善自己。
练思维比练技巧更重要。如今充斥市面关于口才的书,大多鼓吹这样那样的技巧,看似很有道理,但操作性不强,为什么,因为它就事论事、东抄西拼很肤浅,缺乏思想性的底蕴来支撑。就像写材料一样,意思也知道是那个意思,大致方向不会偏,但为什么就是写不出来、总结不出来?因为你理性思维的层次不高,归纳提炼的能力偏弱,自然就表达不出来了。开口说话也是这样,有的领导你一接触,听他讲几句话,你就知道他这个人很有水平,讲的东西上层次、很鲜活、很顺耳,为什么呀?人家经常大会小会地讲话锻炼,再加上深度思考的能力强,抓问题入木三分、一抓就准,自然就能讲到听众的心坎上去。那么,思维能力从哪里来?我体会,至少有两条:一是多琢磨,你比如,看报纸,当看到一个相当醒目新颖的标题时,你就可以细想一下,它好在哪里?如果让你来写,你会怎么拟制?这样不仅可以锻炼思维能力,还能记住好词好句,下次讲话写材料说不定就能用上;二是多动笔,说和写是相互联通、相互补充的,写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能催生思想性,提高说话写文的层次。因此,尽管感兴趣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