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写鸡汤,但写着写着就成了“准鸡汤”。真实的东西总是丑陋龌蹉的。现今大家鸡汤喝腻了,都改饮“毒汤”了。我本来是想写“要想不被边缘化,就得多点职场江湖气”的,但考虑到可能会揭很多职场“黑幕”,太过敏感会引起大家不适,就婉转点,说说职业化的问题吧。以免像电视剧《白鹿院》一样,把本该隐晦的男女床弟之事大加渲染刻画,放到荧屏上说事,以此“吸睛招金揽财”,只播了一集就停摆了。
可悲呀,扯掉所谓“写实主义”的“遮羞布”,离开了揭露人的原始、落后、愚昧、乱交、好斗、色俗、贪婪等等的一面,我们的一些大作家、大作者就不会动笔了。更可笑的,这类充满殇情的文字,居然颇对某些所谓“大家”的重口味,被获评了个什么国际、国内的大奖,被西方人和某些国人大肆吹捧叫好。不知道这是中国文化、文明的进步,还是倒退?!毕竟,负能量的东西说多了,弊大于利。还是言归正传吧。
很多人在职场上浸淫了多年,没当“白骨精”,却成“老油条”,无责任、无气力、无感动、无作为,有的慢慢被“边缘化”,成为单位里可有可无的“大闲人”。其实,当个“大闲人”也并不总是坏事,就看你怎么把握了。当然罗,能避免被“边缘化”,肯定是最好的了。这个时候,就得学会“职业化”,淬炼点职场的江湖气了,保证不吃亏。
虽然没有人口头称道,我自己也惊喜地感受到了二十年来的些许变化,或者说是“长大了”吧。这确实应该归功于每日身在职场的苦心修行。比如,我习惯把办公室尽量打扫得干净清爽点,任何文件和杂物分门别类,整理得井井有条,自己呆着也舒爽;隔段时间把自己的皮鞋上上油、擦擦亮,每天早上出门前把并不黑长的头发打湿梳一下,将衣领上的几粒头皮屑用手掸一掸;我变得有同理心了,开始留心和宽容身边亲人、朋友、领导和同事们的小脾气、小偏好;我不再冲动,遇事静思,谋定后动,告别了毛毛躁躁;我更加开朗,也更容易与人相处;说起肯定别人的话,也不再脸红心跳,而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酒桌上拉拉扯扯,吹吹拍拍,称兄道弟,逢场作戏那一套,咱也不陌生了。这些或大或小的习惯与改观,使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愈发细致、平和、温雅,表面上看大概可以算做“职业病”的延展。而深思之后发现,这些职场生存的基本素养,是身在职场长期用心刻苦修炼的成果。
职场中久而久之的“修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培塑了自己独立独特的性格。所幸的是这些改变并不像我此前所担心那样:我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多么的“圆滑”和“世故”,我只是更加地入世了,更清醒和通透地识透了人性,不再一味地排斥当今这种世风日下、小人当道的外部环境和人情的现实冷酷。相反,我还在工作中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在生活中多了一份淡定与平和。我恍然觉得,保持内心的“特立独行”与随俗入世不矛盾,自己也可以保持年少眷恋的那一份“纯善”,也可以坚守内心的价值观,也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和爱好,它们与现实职场规则并无大的冲突,全在于你怎么认识和把控了。
如何成为一个“职业”的人?我感到,最简单的道理就是,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提升自我。
培养自己的职业化技能,或者说个人价值,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老板或者说主要领导是否愿意栽培提携你,取决于你在单位的不可替代性。这个可以说是永恒的。你的这种不可替代性如果说是“独一无二”的,那当然是最好的了。比如,机关就是个“办文、办事、办会”的地方,办文是比较核心的。如果你不像别人那么有眼色、会来事、马屁功好,是否可以思考一下练强笔头功,进而把它作为接近领导、搞好关系、晋职提升的跳板呢?!多学习,多思考,多练笔,机关公文写好了,那真的是非常稳妥了,属于维度系数有一点,不是任何人能替代,而领导搞政绩工程必须的。对于普通人来讲,就是一个有难度的契机。就看你舍不舍得下这个苦功,否则,都是空谈。
有人可能会说,我好像啥特长没有,怎么弄呢?我说,喝酒你会不会,如果别人喝半斤,你能喝一斤多,也是难得的强项,说不定下次领导出去应酬就会想到你了;打杂跑腿会不会,领导交待你一,你能想当三,甚至五、十,出其意料,下次他不就将自己的“私事”交给你办了吗,你不也就“贴”上来了吗?!日本不是有个人洗马桶,干净得能将里面的水舀起来喝,后来人家就发达起来了。为什么嘛,人家动脑筋、下功夫了。
对人观事的理性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