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松虽然苦苦支撑,但随着灾情越来越严重,她的心情也逐渐跌到谷底,以为自己一定也是难逃一死,直到沈从心一行出手解了江州危机,木松亲眼见识了沈家的能力,而后安葬了家人就义无反顾的追着沈从心等人的步伐来到了三合镇。
虽然她在农业方面的并没有太大的建树,但是一时之间也很难找到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于是沈从心几经思考,最终确定聘请木松担任农学院的院长,另外三个精通农事的老者担任副院长,而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木松提出了请沈青衣担任农学院院长一职的要求,青衣考虑到自己确实有这方面的能力,略作思考就答应了,不过因为有孕在身,只是担任名誉院长,并不具体管理院中事务。
木松虽然并称不上是农学专家,但是她不耻下问,更没有丝毫的院长或是读书人的架子,与几位副院长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加上农学院对于招收的条件略比其他学员宽松一些,因此人数一开始就是最多的,毕竟在这个社会中,农业被人们认为是根本,而且三合镇周边也一直是以农为主的地区,希望自家田能种的好点儿的人确实不在少数,但是识字的人却不多,第一届农学院最终招到了三十七人,而这三十七人在四年后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
因为农学院众人自大一开始就进行实地试验,大二开始帮助周边农户侍弄庄稼,大三开始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独当一面,到大四的时候,周围的村镇都是争着抢着来农学院拉老师、拉学生,出高薪要她们去自己的镇、乡或是村提供技术指导,因为从大三开始,凡是经沈家农学院指点过的庄稼,都比同等的庄稼收成要多收至少三成,这对于农户来数实在是个不小的诱惑,更不要说沈家学院提供养殖冬菇、草菇、木耳,甚至是极珍贵的天麻等药材的种植技术,为周边农户带来了及其丰厚的收益,也难怪很多人戏称农学院的人是“小农神”了。
而且说到抢学生,还有个笑话,有个村的村长带着村里的人来抢学生,但是来了发现人都被其他村镇的人提早请走了,最后怕向村里的乡亲们没法交代,硬生生把一个一直在农学院扫地的小工拉回去冒充农学院的学生,结果当年这个村的产两竟然也增长了两成有余,原本一直担心的村长后来一直追问小工,问她到底是不是农学院的学生,是不是在骗她?
后来才打听清楚原来这个小工已经在农学院做了三年多的杂工,因为学院不限制旁听,平时她干完活就凑在教室后面听听课,结果也学了不少东西,也算是半个小专家了,过了两年她终于考进了农学院,后来也研究出了不少的优良品种和农业副业技术,这也是后话了。
***************************************************
以上关于数学的部分内容列举参考《徐光启研究论文集》。
第七章
异军突起的沈家学院(3)
其实沈家学院自中学以上,学生都可以自行或是跟老师一起成立研究小组,获得学校审批通过后,每年都有数额不菲的研究资金对小组研究进行支持,而更为人称道的还要数沈家学院推出的“学问就是一切”、“以学养学”的计划,其目的是让所学内容和实务相结合,将各个学院的学习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生活,实现知识向财富的转化。
农学院就是一个例子。农学院师生通过推广农业技术、农副业技术等研究成果,人人都赚得盆满钵满,不仅为本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证,更极大限度的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这对于她们来说不仅是财富方面的激励,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认可和社会的关注,这才是提升学子自信的动力源泉。
当然,除了农学院外其他学院也各有优势,几年间就都先后达到了沈从心在办学之初提出的“以学养学”的要求,大学部第一届学生毕业时,建校初期设立的几个学院都已经自给自足,教师和学生福利的主要来源都已不再单纯依靠学校,更大一部分来自于各院校研究成果的衍生收入。
其中目前创业渠道最窄,人数最少的数学院,也通过课余时间为蒙学、小学、中学和大学其他各院提供数学技术支持,为附近乡镇提供数学课程、办理账房培训班等,虽然不能说是发财致富,但是基本也算是实现了本学院的盈利。
其他各院更不用说,都依靠本院优势不断推陈出新,通过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推向实务来创造财富,目前各学院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项目。
农学院除了最初的农业技术指导外,通过开发良种、酿酒、造醋、开发新农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