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辛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天一馆”馆长,凭借着在自家藏书阁积累下来的管理经验,不论是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的配备管理,以及对书籍的分类管理都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天一馆”在她的带领下,又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将书籍进一步分类、建立书籍目录、建立不同的子图书馆等方式使“天一馆”所藏书籍更加易于寻找、使用和管理。
而天一会馆的成立则进一步丰富了“天一馆”的图书来源,即使不依靠沈从心也能最大程度的收集最新的书籍。天一会馆集合了来自各国各地的爱书之人,甚至是很多在当地已经是极有名望的文士,对这些人“天一馆”是随时开放的,但是同时他们要负责收集更新所在地区新出现的所有种类的书籍。
这项措施将诸多爱书之人拉入“天一馆”的管理维护工作中来,更是无形中进一步提升了“天一馆”在天下学子心中的地位,实际上在建校四周年的时候,“天一馆”的管理虽然依旧属于文学院,但是其中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自荐而来,而诸多向学之人无不以进入“天一馆”工作为荣。
除了“天一馆” 的管理和使用充分面向社会,沈家学院招聘老师和招收学生也是多渠道并行,除了通过常规渠道招生及聘请老师外,还从学校开办的第三学年开始,特别招收有特长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沈家学院区别于其他私塾、学校的一大亮点。
而且这个特长范围没有任何限制,“天一馆”馆长林少辛就是以其广博的阅读量和专业的管理才能而被破格聘请的,但文学院的特长人才相对还是较少,这种专业特长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综合学院和理工学院。
杜余就是因为他的刺绣特长而被综合学院招聘为老师,并且开办了书画刺绣选修专业,而选修也是沈家学院的教学模式,与之相对的是沈家学院独创的学习模式——自修。
因为有些有特殊技能的人招进来之后,同好太少,招聘来做老师的未必有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学生,而作为特长生招收进来的又未必有合适的老师来教他,为了解决这样的情况,沈家学院特别推出选修和自修制度。
所谓选修就是学院将特聘老师开设的课程,包括课程名称、主要内容等在每学期开始前一周张贴在各学院公告栏,如果各学院的学生对某位老师的选修课程有兴趣,可以到各学院学生会报名,再由校学生会汇总之后,若人数达到三人,即可开课,如果没能达到,则该学期该老师可不开设课程。
不能开课的老师相应的只有研发资金和教师福利,却没有相应的束修,相当于沈家学院为这些有专长且达到一定水平的、可以教授学生的人提供一个免费的研修场所和资金,即使这并不是一笔很大的金额,但确实吸引了不少有一技之长的人前来投奔,由于沈从心制定的严格审核制度,通过的人却是少之又少,截至目前,还不足一掌之数。
而自修则是特别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设置的,主要是学校没有能够在其专长领域教授她的老师,因此这些学生只能进行自主研究,相当于自成一系,有属于自己的开发费用和实验室等,但是也会根据他们学习的内容最终将她们归为某个学院管理。
其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其研究成果也需要与学院共享,研究成果如果能投入实际开发,而后所获取的利润该名学生(包括其协助人员)只能拿到一成,而如果是教师与其研究团队则能拿到研究成果收益的两成,当然非特招学生也可以自主研发,待遇与特长生相同。
专利收入虽然看起来并不高,但是沈家学院现在从老师到学生只要是有研究成果出来的基本上都是富翁级别的,因为这个收益是可以一直收取的,直至专利所有人死亡,可谓一劳永逸,这也是进入沈家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无一流失的重要原因。
但是实际上专利权在这个时代太难以得到全面保护,因为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模仿,因此一些容易模仿的研究成果确实很快就被人仿制了出来,但好的是沈家学院从一开始就打出了统一的牌子而且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因此仿制商家数目不少,但人们若经济能负担的起,又能够买的到,一般还是将沈家出品作为首选,毕竟沈家学院的产品质量有保证,而且买沈家学院的出品,似乎更为光彩,不管是自用还是送人都更有面子,这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虚荣心,同时抵消了专利被模仿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被特聘的教师不多,但是被特招的学生更少,目前为止仅有去年被特招进来的两位,一男一女。而这两位特长生都采用了自修制度,主要因为他们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