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父说,答应下这白老板之后,他们开始准备着修缮这佛像的事情了,修缮佛像不同于往常简单的活儿,自是要有很多的准备,很多的规矩。
比如在修缮佛像之前的前七天是不能吃肉喝酒的,开始了戒荤戒酒,等到了第七天的时候,老常熟带着姑父再一次来到了这厂房之中,在老常熟的安排下,姑父先是开始了烧香拜四方。
也就是大家口中常说的供佛烧香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要拜四方,这个姑父说这拜四方是一个传统的拜法,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要拜上三拜。
而在拜的时候,却是有一个小小的不同,因为四方来讲都是东、南、西、北,而拜的时候却是就从西方-东方-南方-北方 顺著拜吧!也许是因为最大的佛祖在西方吧。
拜完之后那是双手合十,诚心祈祷一番,一句阿弥陀佛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说起这佛像修复,就不得不和大家简单说说这佛像的材质,一般的佛像材质大致分为这几种:金铜类、铁质类、木雕类、泥质类、石质类、三彩类、瓷器类、这六大种。
而眼前的这一堆一块的显然就是石质类的,说起这石质类的佛像,那可就海了去了。
中国大地,各地均有不同种类的宗教石窟。
大型石窟一般都是皇家出资并督造,后来一些小型石窟是寺庙资助建造。
石制佛像最为出名的要数青州北齐造像以及唐代白石(即汉白玉)造像。
这两种造像一般都以汉白玉和青石制作,表皮细腻光滑,略带岁月出土泛黄。
由于现在出土的都是灭佛后信众收拾后集体掩埋的窖藏,完整的基本很少,只能在博物馆里一窥尊容。
古人制作此类佛像,一般是在石头雕刻后,在表面上彩贴金,因此岁月痕迹下,色彩斑斓,这种状态可以在山东博物馆佛像馆里一窥全貌,非常精彩。
这种类型的造像市场上绝对不会出现较为完整的藏品,如果有,那就应该持怀疑态度。
石制佛像是佛像造假的重灾区,藏友应该慎之又慎。
最多留存的石制佛像当属明清佛像。
明清佛像里,最受人追捧的当然是汉藏北京宫廷风格的造像。
此类造像一般不大,往往随身佛居多,用料也不是普通的青石,而是一些相对贵重的石头,如寿山石等。
此类佛像在首都博物馆可以看到。
在清在清中及以后,福建和浙江有不少石制佛像,寿山石和青田石的雕刻佛像,清中期精工细作,非常漂亮。
以后工艺略有下降,且南方风格明显,在海外及现在拍卖市场上数量不少,价格不高,应该值得关注并收藏。
为避免上当且有助于精进,石制佛像收藏的一般原则是: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糙。
姑父和老常熟两人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眼前的这佛像究竟是什么材质的,只有搞清楚这件事情之后,方才能继续进行下去,这一点姑父是不太懂,全凭着老常熟一人在操作。
姑父见老常熟拿起一块碎石来仔仔细细的看,时不时还要敲击一下,轻轻地听一听声音,坐在一旁的姑父不禁疑惑地问道:“常叔儿,不就是看一块石头哩,咋至于这么细心哩?!”
“嘿,你小子懂啥哩?!咱这可是积攒功德哩!马虎不得!”老常熟嘿嘿一笑,对着姑父说道,“这石头,俺瞧了半天也没瞧出来是个啥材料哩,还真是怪哩啊!?”
“常叔儿,那要是随便找一块,不中?!”姑父试探地问道,哪知道老常熟的脸色一黑对着姑父就是一顿低声呵斥:“小刘,俺跟你讲,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哩,这可是佛像哩,不是啥别的哩,咱既然接下这活儿,就要按照老规矩办,一分一毫都不能差哩!”
听到老常熟忽然如此严厉的训斥自己,姑父赶紧低下了头,默不作声了起来,老常熟瞅了瞅姑父,让他去把这佛像其余的碎块都整理出来,手是手,脚是脚的。
姑父说,这佛像的大小和真人差不多,说起来也是极品佛像一个,整体都是用一块石头打造出来的,看得出来,打造这佛像的工匠也是一位顶尖的石匠了,就连衣服上的纹路都是雕刻的清清楚楚的,栩栩如生。
而老常熟在敲了半天之后,最终确认下来这石头材质是寿山石,材质确定下来了,两个人开始了他们的修缮工作,姑父一边整理石块一边有些抱怨地说道:“常叔儿,你说这是谁这么操蛋哩,把这好好的佛像都砸成这么碎哩,这要是拼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