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数额不太满意?!
别说别人,就是王单的老爹王升,都私下问过顾深,范知州是否另有深意。
虽然顾深再三跟王升保证,范知州就是单纯的不喜欢这种以名换钱的方式,并无他意......可王升还是会琢磨啊。
是,范知州是不喜欢以名换钱,那是因为你范知州名满天下.......但我们这些当商人的喜欢啊。
而且,稍微往阴暗层面去想想,这如果要是出钱少了,范知州不高兴了,不把自己的名字给刻到碑上去......那不是更要被同乡们戳脊梁骨的?!
所以啊,包括王升在内,一帮商人在回去仔细盘算了一番后,纷纷来到府衙,在顾深原定的基础上,至少加码三成的捐款。
给范仲淹整的都有点哭笑不得了。
原本范仲淹的打算,是把太湖周边的五条河道疏浚一番,再引流太湖之水入海......这事儿虽然花钱不少,但也在苏州府的承受范围之内。
可如今倒好,不算苏州府本身的治水经费,光募集来的商家捐款,就够把这五条河疏浚一遍,顺便再把河堤加高一尺了。
这都什么事儿啊。
这个结果,确实是范仲淹没有预料到的......早知如此,他当年在兴化县修海堤,就不用花那么长的时间,修到自己丁忧离任都没修完了。
但不管怎么说,既然钱到位了,那就开干吧。
今年苏州遭遇了水患,歉收是肯定的了。
但是吧,大宋朝的税法规定,丰年不多收,灾年不少收......歉收了也一样是要交秋税的。
这事儿吧,它不合理,范仲淹也知道,但,并不是现在的范仲淹能改变的。
范仲淹现在能做的,一是上书朝廷,看看能不能减免苏州府的赋税,二,就是发挥自己苏州知州的权利,允许苏州一府百姓欠缴今年秋税。
是的,虽然灾年朝廷一样要收税,但大宋至少允许百姓们欠缴,等来年丰收了,一起补上,也是可以的。
这一点,至少在江南地区,是可行的。
北宋的江南地区,农业发展已经是很发达的了,随着江东犁等先进农具的出现,再加上数百年的耕作经验积累,北宋年间的江南,基本能做到两年三熟,甚至是一年两熟。
欠一季秋税,来年补上,对江南百姓来说,虽然负担重了一些,但也不是不能承受。
要是这场大水发生在西北.......范仲淹都不知道会酿成什么样的后果。
大宋的税制,很公平,但又非常的不公平。
公平在于,一亩地,不管是在西北还是在江南,都是缴同样的税收。
不公平的地方在于,江南的农业发展肯定好过西北,百姓的田地产出,也肯定好过西北。
在江南,一场大水最多是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但如果在西北,那可能就是百姓家破人亡了。
除非是特殊时期,遇到官家大赦天下,否则的话,这样的税制,对西北边地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而这,也是范仲淹这几年历经地方和中央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朝廷的国政,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朝中的宰执相公们,更多想的是修修补补,尽可能的维持平衡......范仲淹不是说这种办法不好,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
范仲淹想要去改变,但范仲淹却始终没有想好,到底应该怎么去改变。
范仲淹既不是初入官场,只有理想和冲劲的楞小伙,也不是未来的那位拗相公,他确实想要变法革新,但同时,他也知道,革新政务,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做事情,总得一步一步来。
一个革新不好,真正遭殃的人,不是他这个当官的,还得是普通百姓。
但是吧,有一个事情,范仲淹觉得,不妨借着这次苏州治水,试一下。
那就是用度公开。
范仲淹打算把这次募集到的,用于治理水患的善款用度,每七天公开一次。
一者,是为了让这些捐款的商人和百姓看到善款的用度过程,保证每一笔钱都用到位。
二者.......其实范仲淹这么做,是为了另一项东西的革新在做准备。
公使钱。
对,就是那个让滕宗谅栽了跟头,导致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的公使钱。
当然,这个时候的范仲淹不可能知道后来还会有这么一出事儿,但不妨碍范仲淹看这个公使钱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