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走出高原,中师生奋斗笔记 > 第十一章 夜读《红楼》

第十一章 夜读《红楼》

又放学了,又剩下向西一个人在学校了。时间是四点钟,比前一段时间晚半个小时。现在是隆冬时节,东山学校没有火炉取暖,学生早上已经不来学校了,而是改到吃过上午饭后,十点半到校,一气连着上到下午四点再放学。到校时间是由民办老师们根据往年惯例调整的,这段时间郝长书老师没来学校。他还让他的小儿子来学校把一块看上去挺大气光滑的擀面案板,背了回去。冯建利知道后,对郝老师很不满,跟老师们议论道:“儿子结扎了,要卧床休息,他又没有结扎,怎么也要卧床休息,又贪小便宜,那块案板是学校请的修理桌椅板凳的木工师傅做的,怎么就成了他自己的了?他以前在马家湾中学当过管理员,因为贪得太多了,后来在马家湾中学呆不住了,被调回了神仙墕。他就是那样的人,人又精明,性格又强,一点亏也不吃,在他们村里也没什么人气。前几年他爸没了,已经埋进去了,因为占了人家地,最后被硬逼着挖了出来,很丢人很没脸面的一件事!”

李向西吃过晚饭后,窑洞里已经没有太多的光亮了,外面风刮得很大,没法出去,要点灯了。值得一提的是,向西总算解决了煤油烟呛人的问题,这是他这段时间以来最开心的一件事情。这要归功于艾华君,艾华君是向西黄原师范学校的同班同学。华君是南原县人,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南原县的一个比较偏僻落后的乡镇石家畔,这个乡正好与神仙墕乡相邻。华君教书的地方是安家沟小学,离神仙墕大约有十华里,离东山学校大概二十华里。他们俩去神仙墕赶集时正好碰上了,两个本来不可能碰面的人忽然在这干山上相遇了,自然喜出望外,高兴万分。艾华君原来在学校时就和向西关系一直很好,两人曾在一块吃过饭。黄原师范的食堂在旧校区,吃饭时要走二十几分钟的路,去了之后还要排长长的队,所以有些同学联合起来,有的跑快一些去排队,有的负责洗碗,或者有事时,可以让同学代买饭,买几个肉包子上来。当时还有外面的学生混到黄原师范来吃饭,经常有外来的学生跟黄原师范的学生打架的,人多了别人不敢欺负。

一个星期后,李向西便到艾华君教书的地方安家沟去玩。安家沟小学是两个村子合办的,村里的人家住得七纵八横,有的住在山坡上,有的住在山湾里,也有的住在山梁上,还有的住在沟里的,住得低的吃水方便一些,住得高一点的视线好一些,但吃水就比较麻烦,条件稍好一点的,可以用牲口来驮水,而家里养不起大牲口的,就只能用人力去挑,或者吃旱井里的雨水了。小学坐落在村子中间的一道山湾里,有七八孔窑洞,规模与东山小学大抵相当,只不过教师办公室要比东山的小一些,窑洞要旧一些,看上去很小气。村子虽然离乡政府所在地神仙墕和石家畔都不远,只有十华里左右,但还是与东山一样,没有通电。艾华君年龄要比向西大两三岁,善于与人交往,和村子里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来往密切。得知艾老师那里有客人来,很多人在晚上都来学校凑热闹,给艾老师一个面子,当然也可以喝酒吃肉。因为要爬坡跳沟,路不好走,他们手里都提着可遮风蔽雨的马灯。马灯在以前比较普遍,很多人的家里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马灯是走夜路时用的,像洋灯一样,它的灯焰也可以调节控制,但它有铁丝护起来的灯罩,不易破碎,那对于向西来说可是无比珍贵的宝贝啊,他一下子豁然开朗,猛然意识到,他可以用马灯来照明!回到学校之后,李向西马上向黄翠莲老师借了一盏马灯。在夜深人静的窑洞里,在明亮柔和的灯光下,不用呼吸令人生厌的煤烟,不用担心浸骨西风的侵袭,就可以静静地读书,那真是一种巨大无比的幸福。

由秋入冬之后,天气渐渐清冽起来,校园里难以久居。好在李向西现在有了一盏马灯,不用再受煤油烟的侵袭,他可以一直呆在窑洞里。不过,由于没有火炉取暖,刚吃过饭,刚喝过开水,还热乎一下,可以坐在办公桌前学习一会儿英语,写一阵日记,但时间一长,手脚就一片冰凉,颇有西风萧瑟浸骨寒之感,向西索性跳上热炕头,钻进热乎乎的被窝里,把马灯放在锅台上,爬在枕头上看书。前段时间,他在学校的一个破柜子里翻出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四卷本的《红楼梦》。他以前也曾翻阅过《红楼梦》,因为心浮气躁,并未完完整整地读完。如今,在白天,要备课和批改作业;在晚上,趴在办公桌上时,要学习英语和写日记;而在夜深人静之时,无处可去,无事可做,钻在被窝里,最合适的就是静静地品读《红楼梦》了。以前他对《红楼梦》只是略知一二,现在则是直接面对它,可以心平气和地一句一句地咀嚼,一段一段地体验。这段时间他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