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可辨。回到家里后,向西觉得的家里情况比他想象的还好。哥哥向阳出去打工了,姐姐向玲去学裁缝了,弟弟向红从外面回来了,不愿再上学了,在家和父母亲一块干活。母亲去年养的十来只鸭子,都开始下蛋了,还卖了不少钱。向西坐在街畔的那块长石条上,一边听着母亲说话,一边跟沟下面经过的熟人打招呼,心里觉得非常安逸舒服,东山小学那些事情一下子变得好像非常遥远,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了。
晚上吃过饭后,向西到田家湾中学郭海林那里去转。郭海林也是在田家湾中学毕业后考上了黄原师范学校,比向西高一级,两人因为是双重的老乡关系,在黄原师范学校时关系就挺好,一直有往来。向西以前就来海林这里转过,自然是轻车熟路,一下子就找到了海林的办公室。海林个子修长,戴着一幅黑边眼镜,俊秀斯文,很有美男子的派头。他正一个人呆在办公室,在一架长长的日光灯下写毛笔字,见到向西很高兴,也很热情。郭海林的字写得很有笔体,跟他的钢笔字颇为神似,他不像侯卫东那样专业,也不临帖,却自成一体,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其毛笔字已经可以拿得出手。他的办公室的墙上还贴着他自己写的好几幅字,其中一幅是岳飞的《满江红》,看上去还像模像样。向西已经很努力地练了几年了,直到现在却依然拿不出手,心里不禁有些气馁,觉得自己真是没有写字的天赋。向西这次来海林这里转,有一个目的,就是想暑假住在海林的办公室学习,自己家里没有适合学习的桌子,也不能打篮球。海林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可以,我问一下校长,估计可以!”
向西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便放松地和海林聊起天来。海林为人谦和朴实,没有架子,说得都是实在话,也善于体谅人。海林说了一件事,还颇让向西触动。海林村里有一位叫郭永刚的,是原南师范学校毕业的,两年前被分配到呼家岩乡教书,他先是被安排到呼家岩中心小学,教了一年后,不知怎么回事,又被调整到了一个非常偏僻的农村小学。这个小学在半山上,距离呼家岩十五华里,尚未通电,条件很差。郭永刚不愿去上班,在外面飘荡了半年才回来,但还是没去工作,而是插班到原南一中的高二,准备重新考大学呢。向西便问:“他工作怎么办呢,工资呢?”“好像是找人了,给教育专干送东西了,工资领一点,扣一点,而今这种不上班却领工资的人多着呢!”这种事向西也知道,去年原南师范毕业的一个女孩,分到神仙墕乡中心小学,因为嫁给了原南县组织部长的公子,并没有来上班,向西见工资册里还有她的名字,应该是一分不拉地领着工资。郭海林继续说:“规则都是给没关系的人定的,没关系了,只能老老实实,有关系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也赶快找人,尽快调上来,不要在神仙墕呆了!”
第二天,李向西又去原南一中找他的叔叔李树亮,他去的时候给叔叔带了价值二十多元钱的鸭蛋。李树亮还是那么热情,对向西所托之事满口应允。他说:“今年应该没问题,去年主要是大形势不行,我给局里再好好讲一下,你想调到哪里?”向西现在都不敢梦想到田家湾中学工作了,他说只要调到田家湾乡就行了,哪怕是农村小学都行,只要有电就行了。“那没问题,咱们只是在乡下调整一下,难度不大!”从原南一中出来,向西心情大好,他觉得生活又有盼头了,自己的人生马上就会有转机了。
不过,向西有点不放心,觉得万一调动办不成,如果还在神仙墕工作,他可不能再呆在东山学校了,他受不了那份孤独与寂寞。为了保险起见,暑假回家前,向西便去找教育专干肖家梓,以前他从来没有找过肖家梓,两人没有什么交集。向西便要求换一个学校,肖家梓沉吟半晌,说他考虑一下。向西有点急了,不管不顾,口不择言地说:“肖老师,反正我再不想在东山呆了!”教育专干,官虽不大,权力不小,他可以让教师生活在现代文明中,如分配到镇子上的中学或者中心小学,最起码通电,交通便利,生活方便,也可以把教师打回石器时代,如交通不便,没有通电,离神仙墕街道很远的深沟里。向西就知道有一位老实巴交的姓何的教师,由于教育专干不喜欢,而被分配到离神仙墕有三十多华里的耿家山。何老师如果要买粮油的话,就会很麻烦,因为当时吃公饭的人的粮油还是由粮站供应的,在神仙墕粮站买好粮油,再翻山越岭地运回学校,绝非易事。向西用那种语气对肖家梓说话,还冒着得罪他的风险。
放暑假后,向西如愿以偿地借到了郭海林的办公室,自然很高兴。这一年多来,他渴望的每一件事情,几乎没有一件做成,基本上就没有一件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