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找小说网 > 中国历代大儒 > 第2章完结

第2章完结

儒学六期分法,主要是依传统的时代分段法,若就治学风格言,不外乎“义理”、 “考据”二派而已。\s.h′u?q·u?n′d_n¢s..^c,o·m-汉代今文家、魏晋玄学家、宋明理学家,和清朝后期的常州学 派、现代新儒家,即“经学义理派”;而汉代古文家、北朝北学诸儒、隋唐义疏之 学和清代朴学家,俱为“经学考据派”。义理、考据二派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济补。 若发明义理至于空疏,则有考据学家起而为之考事论实;倘考据训诂至于琐碎,则 有义理学家为之提纲挚领,疏通大义。因此在儒学史上,今文学空疏苛繁而有古文; 古文破碎大道而有玄学;玄学虚空而有北学与之抗衡;唐人义疏穷尽枝叶,故有宋 明理学勃然兴盛;理学至于束书不观,故朴学力主无征不信;朴学究心于训诂而忘 经世先王之志,于是常州学派经世、新儒家救世之说大行于天下。义理、考据二派 角力争先,互有胜负,各有千秋。其间落后与陈腐自不可免,但就其积极意义言之, 义理在救世,考据在求实。将二者结合起来,在求实基础上救世,以救世为目的而 求实,就是今天中国人急待解决的学问。

二、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六经”、“五经”、“十三经”和“四书五经”之 名。\欣*丸_夲^神′栈` !已?发+布~最!薪`蟑_踕/这反映着儒学风格不断演变、内容不断充实扩展的历程。

1.从六艺、五经到十三经

六经起源于上古“六艺”教育。《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以乡三物教万 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一日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一曰六艺:礼 乐射御书数。”“六德”为思想教育,“六行”为品行教育,“六艺”为才能教育, 概言之则为“德行道艺”。孔子向弟子进行六艺教育,于是论次《诗》《书》,修 起《礼》《乐》,赞《易》,修《春秋》,形成六经。《庄子、天运》曰:“(孔) 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以为文。”即指此 而言。六艺是六种知识技能,六经是孔子从事六艺教育的教材,六经亦称“六艺”。 故贾谊《新书·六术》曰:“《诗》、《书》、《易》、《春秋》、《礼》、《乐》 六者之术,谓之六艺。”今《六经》缺《乐》,今文家以为《乐》本无经,附《诗》 而行;古文家以为《乐经》亡于秦火,六经只有其五,故又称“五经”。汉武帝置 儒学博士,以“五经”为称,原因即在于此。·3*4_k,a*n′s¨h+u!.¢c\o~m_此外,礼分《周礼》、《仪礼》、 《礼记》三书,是为“三《礼》”;《春秋》有《公羊》、《谷梁》、《左传》三 书,是为“三传”。此外还有《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由于历 代尊经尊传不一,遂有“七经”、“九经”、“十三经”之名。大致说来,后汉始 有“七经”之称,约以五经加《周礼》、《礼记》(或以五经加《论语》、《孝经》)。 初唐有“九经”之名,约以《易》、《书》、《诗》、三《礼》、《春秋》、《论 语》、《孝经》(或以为有《公羊》、《谷梁》,无《论语》、《孝经》)。唐文 宗开成年间(836—840)刻石经,以《易》、《书》、《诗》、三《礼》、三《传》、 《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至宋儒增入《孟子》,遂有“十三经” 之名。宋儒又从《礼记》中分析出《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为 “四书”,作为修身养性之初阶,与前五经相配,故有“四书五经”之称。历代儒 学之士研究十三经,阐说发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